血常规化验单中除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血小板!
血小板产生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由胞质脱落而来。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具有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通常与细胞壁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止血功能。简单理解即血小板数量减少时,很容易发生出血不止的现象。
问:既然血小板有止血的作用,那么血小板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答:当然不是!
血小板的参考范围
(100~300)×109/L
血小板的生理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数随着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
血小板数量一天之内可有6%~10%的波动变化。一般早晨较低,午后血小板高于晨间。
妇女月经早期血小板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d降低。
新生儿较高。
剧烈运动和饱餐后较高,休息后恢复。
冬季高于夏、春季。
动脉血高于静脉血,静脉血血小板计数比毛细血管血高10%.
病理变化
血小板数增多:血小板计数大于400×109/L为增多。常见于: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急性大出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脾切除术后。
其他如心脏疾病、肝硬化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称为减少。血小板减少见于:
血小板生成减少:各种疾病或损伤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性损伤、X线照射等,都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
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反复输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脾功能亢进等。
其他:某些细菌感染(如败血症、伤寒等)、病毒感染(如麻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