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专门整理了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的相关知识点如下,希望对各位检验主管技师考生备考复习有所帮助。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1)选择性蛋白尿:
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相对分子质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尿免疫球蛋白/清蛋白的比值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
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尿蛋白成分,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2g/24h,定性半定量试验+~++。
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
①肾小管间质病变:
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②中毒性肾间质损伤:
由于汞、镉、铀、砷和铋等重金属类或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以及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又称中毒性肾病。
③中草药:
如使用马兜铃、木通过量,也可引起高度选择性肾小管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明显管型尿。
④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但各种组分所占的比例可因病变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尿蛋白电泳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蛋白尿组成的分析、判断及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
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尿蛋白质定性,多为+~++。
可见于:
①浆细胞病;
②急性血管内溶血;
③急性肌肉损伤;
④其他: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严重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增高形成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凡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称为组织性蛋白尿。定性±~+,定量0.5~1.0g/24h。其组成成分多以T-H蛋白为主。
6.其他
如生理性蛋白尿、偶然性蛋白尿、摄入性蛋白尿和妊娠性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