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边的五里墩村,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有6名村医,可因为待遇太低,村医们先后出走,只剩下涂光生一人。附近的南嘴村、塘口村都没有村医,涂光生便担起了为三个村子村民看病的重任。
“我走了,3个村的3178名村民咋办?”涂光生不敢离开,他要守在这里,守住村民的健康。
忙碌的“万能”医生
6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后准时开门坐诊,是65岁的涂光生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涂医生的习惯,所以早早就赶过来了。”75岁的易德生是本村人,他和附近何桥村85岁的易道珍老人都是一大早步行过来,找涂医生看病的。
“他们昨天都来打过针。”涂光生一边说,一边按照处方熟练地配药。
8点钟刚过,涂光生的卫生室里已挤满了人,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有才满2岁的小孩。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处理着,一晃就到了中午12点。待所有的病人都离开之后,涂光生才起身自己去做饭。中饭很简单,一盘青菜,几条小鱼,一碗白米饭。
吃过午饭,还没来得及喝口茶,隔壁塘口村65岁的易安生就捂着嘴巴走了进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涂光生仔细检查后,决定将易安生的两颗断了的牙根拔除。他从里屋端出来一个高压锅,里面有钳子等各种消过毒的拔牙工具。
他熟练地带上橡胶手套,先给易安生打了一针麻醉。仅仅几分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两颗带着些许血丝的牙根就给拔了出来。
记者没想到涂光生还能拔牙,涂光生笑道:“这不算什么,明天我还要给一个骨折的老人取钢钉呢!”
说话的功夫,门外又走来了一对母女。原来是同村的刘女士带着6岁的乔媛芳来打针,小孩患了肺炎。
“我们是从纸坊城区回来的,因为小孩说涂爷爷打针不疼。”刘女士说。
涂光生刚给小媛芳配好药,扎上针,屋外又来了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汉子。一问,原来是附近石膏矿里的工人。
“这里的石膏矿有100多名矿工,大部分是荆门人,有些头痛脑热的病,基本上也是在我这里看病。”涂光生说。
就这样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看,涂光生忙到了5点多钟。
“遇到这样的好医生,我知足”
凡是找涂光生看过病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夸涂光生是个好医生。
有一次,塘口村一位20多岁的精神病患者将一整瓶药吞进了肚子里。被人发现时,已经不省人事。家人急急忙忙地把患者送到了卫生室,涂光生问明情况后,首先对患者施行催吐,并立即洗胃,插上导尿管,然后输液,解毒醒脑。
半夜,病人好几次出现呼吸衰竭,涂光生一直守在旁边整夜未眠,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经过三天不懈努力,患者终于完全脱离危险,自己步行回了家。
年过八旬的易学国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如果问他谁是他最惦念的人,老人肯定会说是涂光生。原来老人患有肺心病,行动不便。涂光生坚持每天上门去给老人打针送药。不管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从没耽误过一次。
即使在阖家团圆的除夕夜,涂光生也都是准时出现在老人家里,为的是让老人过上一个舒坦年。有时,他还带上一点小吃送给老人,而且从来不收出诊费。老人临终前欣慰地说:“遇到光生这样的好医生,我知足了。”
“一定要学知识,为乡亲除病痛”
涂光生选择学医,是因为长期患病的父亲。幼年时期,父亲给涂光生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身患慢性支气管炎,一年到头离不开药。因为那时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父亲没能得到有效治疗,转为肺气肿,长期受病痛折磨。作为家中的长子,涂光生发誓要去学医,用自己所学治好父亲的病。
1968年7月1日,是涂光生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他成了舒安公社五里墩卫生所的一名学徒,师从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大夫。在卫生所里的日子是充实和快乐的。涂光生就像一条久渴的鱼儿游进大海,在医学宝库里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尽管父亲最终因病离世。但涂光生坚定理想不动摇:“一定要学到一手过硬的医学知识,为更多的乡亲解除病痛。”
40多年来,涂光生时时牵挂着病人,但常常忘了自己。对于重点服务的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及65岁以上老人的名字、数量、病情如何,涂光生倒背如流,但对自己的脂肪肝和肾结石却毫不在意,日日坚守在村卫生室。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涂光生用日复一日平凡的坚守,诠释着一名普通村医的职责与操守,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