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几丝日光从天边钻出,村庄慢慢醒了过来。迎着旭日的微光,于进合佝着微驼的背,提着陈旧的医药包,疾步走向村卫生室。从朝晖到晚霞,从春天到冬天,从青年到老年,这条路,于进合走了近60年。
刚打开卫生室门,村民便三三两两地来了。“今天第八天了吧?恢复得不错。”于进合用手拨开村民刘大妈的头发,仔细查看头部伤口的愈合情况,之后又给几位村民量了血压。就诊完毕,他收拾好桌上的器具,又整理起一摞厚厚的村民体检登记册。核对过后,于进合仔细关好卫生室的门,回家吃早饭。
重回农村
今年79岁的于进合,是上庄镇刘家店村的乡村医生,年纪虽大,可工作起来仍游刃有余。
说起于进合的从医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0年,于进合从原文登医专毕业后,被上庄公社卫生院留用。那时候,村里的医疗条件很差,村民们看病极不方便。刘家店村的老书记于学清也看中了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多次和医院交涉,想让于进合留在本村行医。
这让于进合犯了难,个人希望留在乡镇医院,更能发挥专业特长,但当年村里严重缺医少药,赤脚医生基本都是临时培训的,专业院校毕业的基本没有。于进合想,如果自己回村行医,一定能够改变现状,解决村民的燃眉之急。于是,他回到村里,当起了“赤脚医生”。
面对简陋的卫生室,于进合一边收拾、规整,一边自费买些简易设备,让卫生室焕然一新。除了看病,生产队时期,他还要参加劳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兼职给村里的小学上卫生课。由于农村缺少知识分子,于进合甚至还兼过生产队会计和记账员。尽管和想象的不一样,但于进合仍然尽心履行自己的医生本分。
在医疗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乡村医生是保障村民身体健康的第一道屏障。有一次,一位村民突发面瘫,口眼歪斜,面部神经无法控制。于进合用针灸在面部给予阳白、翳风等穴位治疗,一个月后村民渐渐恢复。还有一次,村民房德勤身体略有不适,于进合结合症状描述,眼观手断,感觉情况不妙,叮嘱其立即去市医院检查。经过系统检查,房德勤的病情与于进合诊断得相差无几,为治疗争取了时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数。慢慢地,于进合成了村民信赖的人。
问心无愧
1961年,于进合和同在文登医专学习的于月英结婚,两人在刘家店村安了家。这个家日后也成了于进合诊疗的“根据地”。村民的作息都差不多,白天忙农活,到吃饭时才有空。常常是于进合刚开始吃饭,生病的村民就三三两两地登门,一顿饭放三四次筷子很常见。无论过年过节,无论在吃饭、休息,也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于进合都会出诊。
我们问:“您抱怨过吗?”于进合正色道:“病情不等人,没时间抱怨。”有一次,于进合在地里砍玉米秸,还开了抽水机浇灌旁边的一块麦田。突然一村民跑过来喊道:“进合,锁子刚才砍到手了,快来看看!”于进合一听,放下工具就往村里跑,抽水机还在地里轰轰地响。清洁伤口、包扎,好不容易处理好了,于进合回到地里,发现抽水机被关掉,玉米居然也被邻地的村民砍完了。看着成捆的玉米秸,于进合心里满足感激:“大家这样照顾我,我有这个能力更要好好地服务大家,哪里能抱怨。”
有一次,村民吴夕英在操作粉面机时,不小心被机器轧伤了腿,伤情严重。家人现扎了担架,担着她去距离更近的文登中心医院救治。于进合也匆忙收拾了医药包跟着。现在说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那时,于进合与其家人轮流抬着担架,走了七八个钟头。到医院做完手术,家人回家准备钱物,于进合搬个小板凳坐在吴夕英的床边看守,一整晚都没合眼。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病人家里各种原因倒不开人,于进合帮着照看是常有的事。
早年,村民锡叔患有肺结核,需要每天打针,一个疗程60天,每天早晚各打一次。由于肺结核的高传染性,锡叔妻子也不幸感染。几个疗程下来,于进合长达半年时间每天提着医药箱去给夫妻俩打针,一针不落。“难道您就不怕传染吗?”“没想过怕,咱就是干这个的,换了哪个医生都一样。”于进合很淡然。
服务不辍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于进合一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工作没有丝毫马虎。为精进技术,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自费订阅了各种医学杂志。统计村民卫生信息、研究各种书籍,用过的空笔芯扔了一盒又一盒。每两年一次的业务考试,于进合都认真对待,是考场中年纪最大的,答题速度却几乎是最快的。乡医年审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他不仅证件资格齐全,分数也很高。提到这些,于进合哈哈一笑:“多考试脑子才好使。”
村民王香因意外事故引发脑疾变成了植物人,需要每天针灸、换食管。家人想请于进合帮忙换换,就不用次次跑市医院那么麻烦。食管需要从鼻子插入引到胃部,是项技术活。于进合在此之前没有做过,一开始没有信心,后来看了医生实地更换,上网查看各种资料视频后,觉得可以一试。结果一次就成功了。直到现在,每次换管都是于进合着手。他说:“只要自己能办的,就尽量办,不会就学。”
从医多年,十里八乡都知道刘家店村有个赤脚医生叫于进合,有时周边村的也慕名前来看病。有几年乡村医生短缺,于进合兼职周边的汤家庵、口子后、盛家庵等几个村的医疗服务工作。镇医院打电话给村民做信息调查,村民由于不熟悉号码,不愿意提供个人信息,最后还是于进合协助医院挨个村完成统计。直到现在,于进合依旧骑着摩托车到汤家庵村坐诊。有时去得早了,村委没开门,于进合就在外面抽袋烟等会儿。
忙忙碌碌一辈子,于进合也觉得辛苦。中间有过几家私人医院来请他去工作,工资不低还管住房,他都拒绝了。他说,岁数大了,想好好守着村里这片地。家人考虑到他年岁已高,都劝他退休,于进合却说:“现在还能动,能干一点是一点。如果自己不干了,还得从别的地方调医生过来,大家都不方便。”
这让我们想到刚进村时,无论在哪处,只要问到于进合,村民们都会迅速指出他家的方向。“不管啥病先找进合看看。”就像村民们所说的,于进合无形中已经成为村民心中的依靠,也许这也是对他一辈子做“赤脚医生”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