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张家口万全区,乡村医生罗仲林的口碑很好,让他看过病的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他。
罗仲林年过六旬,是万全区孔家庄镇人,在他青少年时期,父母罹患癌症去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在他的记忆中,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简陋,缺乏设备,医生不足,乡亲们看病特别不方便,这就更平添了他立志当一名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决心。
万全曾举办过五七农校,农校设有人医班,专门培养乡村医生,罗仲林在人医班学习了一年,正要实习时,赶上部队招兵,他应征入伍。当时,战友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会找罗仲林医治。
后来,罗仲林懂医术的事情被部队的军医得知,罗仲林就当了军医的助手;后来他又到师部医院和军部医院进修,学习了临床医学等许多课程。当兵6年后,他从部队复员。此后,他又到山西省稷山县跟老中医学习了针灸。
贴钱给患者治病
从部队回来后,罗仲林分配到万全化肥厂当了一名厂医。罗仲林的妻子没有工作,夫妇两人又要抚养一双儿女,为了养家糊口,罗仲林不得不从厂里出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1989年,他在孔家庄镇西红庙村开了一家诊所,西红庙村有3000多位村民,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来到他的诊所,罗仲林在西红庙村诊所一干就是14年。
由于都是乡里乡亲的,患者来到诊所,罗仲林往往是先看病,后要钱。村民在诊所里看病都是赊账,收了秋卖了粮食手头有了钱,才还罗仲林的医疗费。
村里贫困农民多,许多患者看病后付不起医疗费,罗仲林诊所的亏空越来越大。患者给钱看病,不给钱罗仲林也给大家瞧病。家庭困难的患者情况大体相同,老辈人没有多少积蓄,儿女们又挣不上来,只能欠着罗仲林的医疗费。几年下来,西红庙村的村民欠下罗仲林3万元的医疗费,罗仲林只要回来1.4万元,剩下的1.6万元,患者确实因家庭困难拿不出来,之后他就不再跟乡亲们索要了。“当时1.6万元可以买三间平房。”罗仲林说。
不仅如此,罗仲林看病还要往外贴钱。西红庙村的宋某,因做买卖赔了钱,来诊所看病时,他向罗仲林讲起自己的遭遇。听到他的孩子上学有困难,罗仲林拿出五百元,让患者给孩子买书包、文具等。
说句实在话,罗仲林挣钱也不易。在西红庙村开诊所时,有时罗仲林一个晚上要出诊三四次,罗仲林给患者打一针才挣0.1元,每年诊所房租2万元,取暖费等费用支出也不少。
行医多年来,罗仲林一直保留着一个生活习惯,就是和妻子一起上山采药。
来诊所治疗的患者大都集中在早上,罗仲林瞧完病后,便找来编织袋子,再带上干粮,骑着摩托车载上老伴一起到膳房堡乡、宣平堡乡等地采集中草药,每次中午走,天黑了才回来。上山采到蒲公英、麻黄等中草药后,回家再晒干,碾碎,当村民们买这些中药材时,罗仲林就低价销售或者干脆不收钱。
“上门服务”的乡村医生
此后,罗仲林又将诊所搬到孔家庄镇,一干又是十多年。
在万全镇西湾子村,一位赵姓村民,今年60岁了,中年在支援唐山时受伤,被迫截肢,回村后,村里为照顾他,让他在村办公室接电话,通知村民开会等。三年前他得了脑梗,右半身不能动弹。赵姓村民的老伴患有精神疾病,他的儿子是智障。
赵姓村民的女儿经打听找到罗仲林,想让罗医生给她的父亲针灸,治疗父亲的偏瘫。
每天上午,罗仲林在诊所里忙碌,走不开,他只能在中午放弃午休时间,骑电动车来到患者家中,给患者针灸。从诊所到患者家,骑电动车大约需四五十分钟。
患者身材高大,而他的女儿瘦小,在针灸时,遇到患者大便,他的妻子顶不上事,女儿又扶不住他,罗仲林又干起护士的活,帮着患者大小便,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患者的女儿总觉得过意不去。
患者家住三间土坯房,被柴火熏得黑乎乎的,看到患者家一贫如洗,罗仲林减免了出诊费和针灸费,只收中草药的药费。
膳房堡乡上南山村村民蒋某,今年66岁,蒋某是从别的村迁移到上南山村,在村中没有土地。他得了帕金森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小便失禁,成天挂着一个尿袋,由于住平房,上厕所特别不方便,经常尿湿裤子。
蒋某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住在赤城;二女儿住在万全区。见父亲上厕所不方便,二女儿就将父亲接到万全,住在楼房里,上厕所更方便些。蒋某的二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后,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因要照顾三个孩子离不开人,而患者老伴又在上南山村住,无人陪同蒋某治病。
罗仲林了解到蒋某也曾是一名军人,看到患者取药不方便,罗仲林就将中草药煎好,灌进塑料袋中,然后再步行半个多小时给患者送到家中。罗仲林每次给患者煎五天的中草药,患者家住六楼,罗仲林气喘吁吁地爬楼送药,一连送了好几个月。
蒋某的老伴患有带状疱疹,在床上动弹不得,罗仲林又给她熬药、送药,有一次,外面飘着大雪,罗仲林的妻子对丈夫说:“你的岁数也不小了,外面雪这么大,万一摔倒了,身边连个人也没有,不行就别去了。”考虑患者等着用药,罗仲林不敢耽搁,冒着风雪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