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学院早于年初便让“标准化病人”参加了一次学生考试。但效果如何,业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给标准化病人体检
采用模拟人测试
支持方意见很明确: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值得推广。
“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同济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还说:“过去考试,不同学生给不同病人问诊,病人症状不同,给学生的打分标准就不同,无法做到公平,‘标准化病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甚至表示,这种"模拟"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为每个病人的病症、病理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高血压,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别,治疗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采访中,持质疑立场的学生也有不少。首先,“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同济医学院2000级硕士陆长峰举例说:“一个肝癌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陈述病史,但他无法模拟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恶液质’体征,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衰竭的状态。”
其次,标准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同济医学院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分析说:“我感到‘SP’和实习中遇到的真实病人有两大差异,一是‘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