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所说的“痰”和西医学所说的“痰”,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讲的由气管、支气管、肺泡分泌,经口腔或鼻腔排除的那种粘液物质。这种痰多了,可以引起咳嗽,可以阻塞喉咙。所以如果痰多了,就要用点祛痰药,严重的时候还用吸痰器吸痰;如果弄清痰是因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还会用消炎药物或针对病因治疗,这些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
而对中医所讲的“痰”,许多没学过中医的人不大理解。因为许多病和平时所理解的“痰”并无关系,而中药书或其说明书上却写的是祛痰、化痰或豁痰,如治疗脑中风的药,治疗癫痫、精神病、头脑眩晕的药,治疗咽喉炎的药,许多都是祛痰药,其成药说明书上都写着祛痰、化痰或豁痰功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中医所讲的“痰”(说全了叫“痰饮”:包括“痰”和“饮”。其中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有其特定的含义。它除了包括上述那种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痰外,还包括一种中医理论中所特定的、无形而看不见的痰(这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为诊断、治疗疾病而对某种致病因素所编制的一个符号,一种代称——笔者)。这种痰在体内形成后可以随气流窜,外而四肢,内而脏腑,到处可至。从而使人体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如痰浊犯肺,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就会出现咳嗽、喘满等症;痰迷心窍,心神被扰,就会出现癫狂(精神疾病)或谵妄昏迷;痰阻心脉,影响气血运行,就会发生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痰阻清窍,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可发生眩晕(如美尼尔病);痰随气血流窜留于皮下、脊柱、膝关节等处,又可发生瘰疬(颈淋巴腺结核)、阴疽流注、鹤膝风等症;痰与气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气(慢性咽炎)。故中医有“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
中医认为,痰饮是由于人体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肾阳气化不利,以致身体水湿运化输布发生障碍,停滞体内凝聚而成。故有“积水成饮,积饮成痰”之说。痰饮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它又是一种病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如果你喜欢看医学书,或者在有些中药的说明书中,经常会看到诸如“痰证”、“清热化痰”、“燥湿化痰”、“化痰散结、软坚”、“祛风化痰”、“痰包”、“痰核”、“痰涎”、“痰火扰心”、“痰热厥证”、“痰阻精室证”、“痰浊犯头证”等等。可见,痰饮一说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