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按其性质可分为什么?按具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什么?医学教育网小编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主管护师考试,专门整理了水肿的发生机制与病因及临床表现如下。
水肿是指过量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其中发生于体腔内者称为积液,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又称腹腔积液),水肿按其性质可分为凹陷性与非凹陷性水肿,按具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两大类。局部性内脏器官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不属于本节范畴。
【发生机制】
人体体液容量和组织液容量是相对稳定的。当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和(或)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过量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引起水肿。
1.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水钠潴留
如某些疾病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或)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即球-管平衡失调,导致水钠潴留,起水肿。
2.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增多以下因素都可导致组织液形成增多,引起水肿: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如静脉回流受阻。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低蛋白血症。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炎症。
④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局部性水肿
(1)各种组织炎症:如丹毒、蜂窝组织炎、蛇咬伤等,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炎性水肿。
(2)静脉阻塞:如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肿瘤压迫。
(3)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淋巴管炎、肿瘤压迫等。表现为非凹陷性水肿,丝虫病可致象皮腿。
(4)血管神经性水肿:常由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对各种药物、食物过敏。水肿部位多见于眼睑、口唇、外生殖器。其特点是非凹陷性水肿,发生快,消退快。
2.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常见病因是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
水肿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球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使体内水钠潴留。
②体循环回心血流受阻,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组织液形成增多,出现水肿。水肿特点是对称性、凹陷性、下垂性。首先出现于身体卜垂部位(下垂部流体静压较高)。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心源性水肿常伴有右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严重时还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颜面水肿。
(2)肾源性水肿
见于各型育灭、自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盂肾炎,钠水潴留是肾性水肿的基本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钠 水增多,即球-管失平衡,水钠潴留。
②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致使水分外渗。
③肾实质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水肿特点是对称性、凹陷性,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肾病综合征时为重度水肿)。临床上常伴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肾脏受损的表现。
(3)肝源性水肿
常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失代偿期。
腹水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门静脉高压。
②低蛋白血症。
③肝淋巴液回流障碍。
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
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量血液“扣留”在近门静脉的脏器内,以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水肿特点主要是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肝源性水肿常伴有肝功能受损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4)营养不良性水肿
见于营养物质缺乏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B,缺乏。水肿特点是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
(5)内分泌性水肿
①黏液性水肿:特点为非凹陷性,颜面及下肢较明显。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疾病。
②其他的内分泌源性水肿: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6)其他原因的全身性水肿:如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硬皮病、血清病、间脑综合征,特发性、药物性及老年性水肿等。
想了解更多2020年主管护师考试高频考点欢迎关注医学教育网主管护师栏目!除了精炼的备考知识点以外,网校还提供高分学员备考经验技巧、实时政策动态变化等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