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1)心在体合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脉中的血液要依靠心气的推动方能运行不息。
(2)心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面部色泽的变化显露出来。若心气不足,则面色苍白、晦滞;心血虚弱,则面色无华;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等。
2.心在窍为舌
在窍为舌,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味觉功能和正确地表达语言,均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3.心在志为喜
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有关。喜,一般来说属于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良性反应。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精神亢奋可使人喜笑不休。
4.心在液为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所谓“汗血同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5.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气相通应,是因为自然界在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气与心相应。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故心包属于脏。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出现的神昏谵语等心神功能失常的病机,归之于“热入心包”或“痰热蒙蔽心包”等。
肺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1)肺在体合皮:在体合皮,指皮肤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是抵御外邪侵袭的重要屏障。由于肺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故肺的生理功能正常,皮肤得养,则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亦较强。汗孔又称“气门”,亦有“宣肺气”的作用。
(2)肺其华在毛:由于肺合皮肤,故毫毛也要得到肺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肺的功能正常,则毫毛光泽而不易脱落;若肺失宣发,则毫毛憔悴枯槁,并易脱落。
2.肺在窍为鼻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
3.肺在志为忧(悲)
悲和忧同属肺志,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应,是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伤或忧伤,则易伤肺。悲伤过度,可出现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症状。反之,肺虚衰或肺宣降失常时,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4.肺在液为涕
涕是鼻中的津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窍,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鼻流浊涕;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5.肺与秋气相通应
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燥更易伤肺。
脾
1.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1)脾在体合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才能丰满壮实。因此,脾的运化功能障碍,致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
(2)脾主四肢: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四肢的营养充足,则活动轻劲有力;若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则可见倦怠无力,甚或萎弱不用。
2.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脾在窍为口:脾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2)脾其华在唇: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也是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思有直接关系。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易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4.脾在液为涎
涎,为唾液中较清稀者,具有保护、润泽口腔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5.脾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长夏之季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天阳下迫,地气上腾,湿为热蒸,合于土生万物之象,而人体的脾主运化,类于“土爰稼穑”,故脾与长夏,同气相求相通应。
肝
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肝在体合筋:肝主筋,主要是由于筋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筋得其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血衰少,筋失所养,则表现为关节活动不利,容易疲劳,或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等症。
(2)肝其华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
2.肝在窍为目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眼目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才能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故说“肝开窍于目”。如肝之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等。
3.肝在志为怒
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怒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一般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故《素问》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
4.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如肝的阴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5.肝与春气相通应
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气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之象。而人体之肝则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故肝与春气相通应。
肾
1.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1)肾在体合骨: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肾中精气充盈,精气生髓,才能充养骨髓。临床上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有关。“齿为骨之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
(2)肾生髓: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和发育,也影响到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育。
(3)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
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故说肾开窍于耳。
二阴中前阴与肾的关系已见前述。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等。
3.肾在志为恐
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或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均是不良的刺激。惊恐属肾,恐为肾之志,恐和惊的刺激,易致下焦胀满,甚至遗尿、或神志错乱等。
4.肾在液为唾
唾为口津中较稠厚者,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
5.肾与冬气相通应
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自然界的物类闭藏以度冬时。人体中肾为水脏,藏精而为封藏之本。同气相求,故以肾应冬。
附:命门
肾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和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都由肾阴来资助,五脏六腑之阳又都由肾阳来温养。命门之火亦即肾阳;命门之水亦即肾阴,命门亦即生命之门。
相关推荐: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教育网推出2021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冲刺刷题班,网校老师以练带讲,讲练结合,帮助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做题能力。更多详情查看: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