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要点是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科目会涉及的内容,为了帮助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生更好地备考复习,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检查、诊断要点如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甚至发生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临床上除原发胸、肺疾患各种症状外,主要为呼吸和心脏功能衰竭,以及其他脏器受累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唇甲发绀、水肿、肝脾肿大及颈静脉怒张等。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肺胀”“喘证“水肿”等范畴。
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一)病因
1.支气管、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为多见。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
3.肺血管疾病
4.其他
(二)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其中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
(3)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
2.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3.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病因有外邪侵袭、肺脾肾虚、痰瘀互结等。在这些病因的作用和影响下,热毒、痰浊、瘀血、水停相互搏结,损伤肺脏;病久由肺及脾,累及于肾,终致肺、脾、肾三脏俱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本病病位在肺、脾、肾、心,属本虚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气虚,后期则心肾阳虚;外邪侵袭、热毒、痰浊、瘀血、水停为标。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虚实错杂;缓解期以脏腑虚损为主。正气虚衰,气虚则血运无力而瘀滞,气化无权而津液停滞,痰瘀互结,阻滞肺络,累及于心。肺气虚衰,表虚不固,外邪乘虚入侵,导致本病进展、恶化。
三、临床表现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缓解期)
1.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偶有干、湿啰音,可发现心音遥远,P2>A2,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SM)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右心室肥厚)。部分患者因肺气肿使胸腔内压升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此期肝界下移主要是膈肌下降所致。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发作期)
1.呼吸衰竭
(1)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体征: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并因高碳酸血症而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
(1)症状: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2)体征:周围性发绀,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可闻及三尖瓣区SM,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DM)。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少数患者可出现肺水肿及全心衰竭的体征。
以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要点”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更多备考经验、提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