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稳定化影响因素是执业药师考试中常考点之一,为帮助学员朋友理解,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及稳定化方法内容如下:
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比较复杂,除主药外,还加入各种辅料;辅料的合适与否,对制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注射剂等液体制剂,溶液的pH值、缓冲溶液、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及处方中的其他辅料均可能影响主药的稳定性。
(一)pH值的影响
被H+和OH-催化的反应,其速度在很大程度上随pH值而改变,在pH值较低时,主要是H+的催化作用;在pH值较高时,主要是OH-的催化作用;pH值在中间时,降解反应速度可以与pH无关或由H+和OH-共同催化。许多药物的水解反应或氧化反应均受pH值的影响。
酯类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比较完全,其水解速度主要是由pH值决定,在酸性条件下影响较小,如盐酸普鲁卡因溶液,pH值在3.4-4时最稳定,pH值升高水解迅速加快。所以,酯类药物通常在中性或弱酸性时比较稳定。
酰胺类药物的水解主要受OH-的催化,OH-浓度越大,pH值越高,水解越快。甙类药物易受H+催化水解,在偏酸性的溶液中加热易发生水解。
除水解外,药物的氧化反应与溶液的pH值也有密切关系,当pH值增大时,氧化反应易于进行,pH值较低时比较稳定。
很多药物的降解反应都可为H+或OH-催化,其溶液的稳定只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所以,在配制药物溶液,特别是配制注射液时,就要慎重考虑pH值的调节问题,以延缓药物水解、氧化等,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一般是通过查找资料或通过实验弄清药物最稳定的pH值,以pHm表示,再用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将溶液调节到pHm.
pH值的调节常用盐酸和氢氧化钠;也有为了不增加药液中其它离子,而用药物本身所含相同的酸或碱来调节,如硫酸卡那霉素用硫酸来调节pH值;也有为了保持药液中pH值的相对恒定,采用各种缓冲液,如磷酸盐缓冲液、枸橼酸盐缓冲液等,但要注意缓冲溶液对药物的催化作用,应通过实验选择合适的缓冲溶液浓度,以减少催化作用。
一般缓冲盐的浓度越大,催化速度也越快,故应使缓冲盐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浓度。
(二)溶媒的影响
溶媒的极性和介电常数均能影响药物的降解反应,尤其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很大。溶剂的介电常数ε与反应速度常数k的关系如下:
lgk=lgk∞-k′ZAZB/ε(4-8)
式中k为反应速度常数,ε为溶剂介电常数,k∞为ε趋向∞时的反应速度常数,ZAZB为溶液中离子或药物所带电荷。
此式适用于离子与带电荷药物之间的反应,从上式可知:在极性较高的溶媒中,如果水解产物的极性较原药物大,则溶媒能促进药物的水解,反之,能延缓水解;在极性较低的溶媒中,如果水解产物的极性较原药物大,则可降低水解,反之,促进水解。当药物离子与催化水解的离子电荷相同时,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媒如甘油、乙醇、丙二醇等,可降低水解速度;反之,当药物离子与催化水解的离子电荷相反时,则采用介电常数高的溶媒较好。如用介电常数较低的丙二醇60%制成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稳定性提高,有效期可达一年;氯霉素的水解产物极性较小,其水溶液的稳定性比丙二醇溶液好。
(三)离子强度的影响
在制剂处方中,为了调节等渗、加入抗氧剂、调节pH值等,常加入电解质,从而改变药液中的离子强度,产生离子强度对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gk=lgk0-1.02ZAZBμ1/2(4-8)
式中,k为降解反应速度常数,k0为溶液无限稀释(μ=0)时的速度常数,μ为离子强度,ZAZB为溶液中离子或药物所带电荷。
从上式可知:当药物带正电荷并受H+催化或药物带负电荷并受OH-催化时,可因盐的加入,引起离子强度的增加,造成降解反应速度的加快;如果药物是中性分子,则改变离子强度对降解没有太大影响。
(四)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某些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水解速度降低,稳定性增加,如苯佐卡因易受OH-催化水解,当加入5%月桂醇硫酸钠后,使其半衰期增加18倍。这是因为胶团起了“屏障”作用,阻止了催化离子的接近和进入;但也有一些表面活性剂会使某些药物的分解加快,如吐温-80使维生素D3稳定性下降,故应通过实验来正确选择表面活性剂。
(五)处方中其他辅料的影响
栓剂、软膏剂中药物稳定性与基质有关,如PGE能促进氢化可的松、乙酰水杨酸的分解。某些赋形剂对药物也产生影响,如润滑剂硬脂酸镁可促进乙酰水杨酸的水解。赋形剂中的水分、微量金属离子有时也能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间接的影响。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处方因素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及稳定化方法有哪些?”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执业药师考试知识,请点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