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颜之推敲药师考试笔记: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
注:1.根据2011年大纲、指南整理;2.转载须注明原创或标题。
七、萜类和挥发油
(一)萜类
1.基本内容(萜的分类)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有的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尚有个别萜类化合物结构中含硫或氯等其他原子。
萜的分类:
萜类化合物主要还是沿用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分类:
1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表7-1)。
2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及数目的多少分类:链萜(或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3按所连功能基的不同将萜分类: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酸、萜酯、萜苷及萜类生物碱等。
表7-1 萜类的分类及存在形式
类别 | 碳原子数 | 异戊二烯单位数 | 存在形式 |
单萜 | 10 | 2 | 挥发油 |
倍半萜 | 15 | 3 | 挥发油 |
二萜 | 20 | 4 |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叶绿素 |
二倍半萜 | 25 | 5 |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
三萜 | 30 | 6 | 皂苷、树脂、植物乳汗 |
四萜 | 40 | 8 | 植物胡萝卜素 |
多萜 | ~7.5×103至3×105 | >8 | 橡胶、硬橡胶 |
2.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环烯醚萜苷及常见倍半萜、二萜的化学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一,单萜
1单萜是指基本碳架由两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有10个碳原子的萜烯及其衍生物。
2常存在于菊科、唇形科、樟科、桃金娘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松科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等分泌组织内。昆虫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海洋生物中也含有单萜。
3单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可随水蒸气蒸馏(单萜苷类不具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 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是医药、食品、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4根据单萜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多少,将单萜类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及三环等结构种类。
1)无环单萜:
代表化合物香叶醇,香叶醇具有似玫瑰香气,可制香料; 有抗菌、驱虫等作用。
2)单环单萜:
代表化合物薄荷醇,其左旋体习称薄荷脑,是薄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弱的镇痛、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3)双环单萜:
龙脑即中药冰片,具升华性,有清凉气味,具有发汗、兴奋、镇痛及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二,环烯醚萜
环烯醚萜类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属单萜类化合物。 其在中草药中分布较广,特别是在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为常见。
1结构与分类
环烯醚萜类的基本母核为环烯醚萜醇,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以1位羟基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根据其环戊烷环是否裂环,可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分为两类。
1)环烯醚萜苷
其苷元结构特点为1位多连羟基,并多成苷,且多为β-D-葡萄糖苷;常有双键存在,C-1、C-6、C-7有时连羟基,C-8多连甲基或羟甲基或羟基,C-6或C-7可形成环酮结构,C-7和C-8之间有时具环氧醚结构,C-1、C-5、C-8、C-9多为手性碳原子。环烯醚萜苷的数目较多,根据C-4位取代基的有无,又可分为:
①C-4位有取代基的环烯醚萜苷:
C-4位取代基多为甲基或羧基、羧酸甲酯、羟甲基。如栀子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苷酸等。鸡屎藤苷也属于C-4位有取代基的环烯醚萜苷,其C-4位羧基与C-6位羟基形成γ-内酯。
②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
环烯醚萜苷C-4位去甲基降解苷,苷元碳架部分由9个碳组成,其他取代与环烯醚萜苷相似。如地黄中的降血糖有效成分梓醇和梓苷,北玄参根中的玄参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活性。
2)裂环环烯醚萜苷
是由环烯醚萜苷元部分C-7、C-8处开环衍生而来,C-7断裂后有时还可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结构。裂环环烯醚萜苷在龙胆科、睡菜科、茜草科、忍冬科、木犀科等植物中分布较广,如龙胆中主要有效成分和苦味成分龙胆苦苷,獐牙菜中的苦味成分獐牙菜苷及獐牙菜苦苷等。
2理化性质
1)性状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大多数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极少为液态)。分子中C-1、C-5、C-8、C-9多形成手性碳原子,故多具有旋光性。味苦或极苦。
2)溶解性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多连有极性官能团,故偏亲水性,易溶于水和甲醇,环烯醚萜苷的亲水性较其苷元更强。
3)显色反应及检识
显色反应,可用于环烯醚萜苷的检识及鉴别。
①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同时颜色变深(如玄参炮制颜色变深)。
②苷元遇酸、碱、碳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如车前草苷与稀盐酸混合加热,产生棕黑色沉淀。
③游离的苷元遇氨基酸并加热,即产生深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
④苷元溶于冰乙酸溶液中,加少量铜离子,加热显蓝色。
三、倍半萜
倍半萜类是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天然萜类化合物。
1链状倍半萜:金合欢醇(法尼醇)是一种名贵香料。
2单环倍半萜: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过氧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有很好的抗恶性疟疾活性,
3双环倍半萜:马桑毒素和羟基马桑毒素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4薁类:属于双环倍半萜,是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烃衍生物。所以薁是一种非苯型的芳烃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芳香性。薁类化合物沸点一般在250~300℃。在挥发油分级蒸馏时,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蓝色或绿色的馏分,显示有薁类成分存在。薁类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可溶于强酸,加水稀释又可析出,故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也能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产生π络合物结晶,此结晶具有敏锐的熔点可借以鉴定。
四、二萜
二萜是由20个碳原子、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萜类衍生物。多数不能随水蒸气蒸馏。不少二萜含氧衍生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如穿心莲内酯、芫花酯、雷公藤内酯、银杏内酯、紫杉醇等,有些已是临床常用的药物。
1无环二萜 :植物醇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也是维生素E和K1的合成原料。
2单环二萜 :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肝脏中,特别是鱼肝中含量更丰富 。
3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4三环二萜: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雷公藤内酯及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作用。
5四环二萜:甜菊苷是菊科植物甜叶菊叶中所含的甜味苷。在医药、食品工业广泛应用。但近来甜菊苷有致癌作用的报道,美国及欧盟已禁用。
(二)挥发油
1.基本内容
(1)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通性
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萜类成分
1)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2)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或具芬香嗅味的主要成分。如薄荷含薄荷醇、山苍耳含柠檬醛。
2芳香族成分
挥发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为苯丙素衍生物。
1)结构具有C6-C2如桂皮挥发油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桂皮醛等。
2)萜源化合物如百里香酚;
3)C6-C2或C6-C1骨架的化合物如花椒油素 。
3脂肪族成分:
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陈皮中的正壬醇 ,人参挥发油中的人参炔醇 ,鱼腥草挥发油中的癸酰乙醛(鱼腥草素)及甲基正壬酮等。
4其他类化合物:
经过水蒸气蒸馏能分解出挥发性成分 ,如芥子油、原白头翁素、大蒜油等 。
二,挥发油的通性
1性状
1)颜色: 挥发油大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少数挥发油有其他的颜色,如薁类多显蓝色,佛手油显绿色,桂皮油显红棕色。
2)形态: 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放置,可能析出结晶,习称“脑”,如薄荷脑、樟脑等。滤去析出物的油称为“脱脑油”,如薄荷油的脱脑油习称“薄荷素油”,但仍含有约50%的薄荷脑。
3)气味: 绝大多数的挥发油具有特殊的气味,其嗅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2挥发性
挥发油常温下可自然挥发,如将挥发油涂在纸片上,较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则留下永久性油迹,藉此二者可相区别。
3溶解性
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难溶于水,可溶于高浓度乙醇,易溶于乙醚、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4.物理常数
挥发油多数比水轻,也有的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85~1.065之间;几乎均有光学活性,比旋度97-117度;多具有强的折光性,折光率1.43-1.61;挥发油的沸点一般在70℃~300℃之间。
5稳定性
挥发油与空气及光线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使挥发油的相对密度增加,颜色变深,失去原有香味,形成树脂样物质,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因此,制备挥发油方法的选择要合适,产品也要装入棕色瓶内密塞并低温保存。
6化学反应
挥发油组成成分常含有双键、醇羟基、醛、酮、酸性基团、内酯等结构,故能与溴及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与肼类产生缩合反应,并有银镜反应、异羟肟酸铁反应、皂化反应及遇碱成盐反应等。
(2)挥发油的化学常数
酸值、酯值和皂化值是不同来源挥发油所具有的重要化学常数,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1酸值
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2酯值
是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的指标。以水解1g挥发油中所含酯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3皂化值
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成分和结合态酯总量的指标。以皂化1g挥发油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皂化值是酸值和酯值之和。
2.提取分离与鉴定
(1)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挥发油的提取
1蒸馏法:
该法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和水不溶性,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
2溶剂提取法:
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30~60℃)等进行提取。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的方法提取挥发油。
3吸收法:
适用于油脂类,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常常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等的提取。吸收法有两种,即冷吸收法和温浸吸收法。吸收挥发油后的油脂可直接供香料工业用,也可加入无水乙醇,醇溶液减压蒸去乙醇即得精油。
4压榨法:
此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果皮,如鲜橘、柑、柠檬的果皮等。
5CO2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出物杂质含量低等优点。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例如提取紫苏中特有香味成分紫苏醛。在橘皮油、柠檬油、桂花油、香兰素的提取上,应用此法提取均获得较好效果。 缺点是工艺技术要求高,设备费用投资大。
6微波萃取法
可以缩短实验和生产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溶剂用量以及废物的产生,更加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同时可以提高收率和提取物纯度。较超临界流体萃取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廉价,而且适应面较广,较少受被萃取物极性的限制。采用此法对丁香、魁蒿叶、红花、藿香、佩兰等挥发油的提取,提取时间与传统方法相比大为缩短,提取收率有较大提高。
二,挥发油的分离
1冷冻析晶法
将挥发油于-20~0℃以下放置,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由油状的液体变成结晶型的固体析出。如薄荷油中薄荷脑的分离。
2分馏法
根据沸点差异,采用分馏法分离。挥发油的组成成分由于类别不同,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双键的数目、位置及含氧官能团等都可能有一定的差异,因而沸点也有一定的差距。
1)单萜沸点随着双键的增多而升高,即三烯>二烯>一烯。 (321)
2)含氧单萜的沸点随着官能团的极性增大而升高,即醚<酮<醛<醇<酸。 (米桶全春酸)
3)酯比相应的醇沸点高。
4)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在接近其沸点温度时,往往被破坏,故通常都采用减压分馏。
3化学分离法
1)碱性成分的分离:分离挥发油中的碱性成分时,可将挥发油溶于乙醚,加1%硫酸或盐酸萃取,分取酸水层,碱化,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得到碱性成分。
2)酚、酸性成分的分离:先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直接进行萃取,分出碱水层后加稀酸酸化,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可得酸性成分。提取酸性成分后的挥发油再用2%氢氧化钠萃取,分取碱水层,酸化,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可得酚类或其他弱酸性成分。
3)醇类成分的分离:挥发油与丙二酸单酰氯或邻苯二甲酸酐或丙二酸反应生成酸性单酯 。
4)醛、酮成分的分离:除去酚、酸类成分的挥发油母液,加亚硫酸钠或吉拉德试剂 ,经酸处理,可得碳基化合物。
5)其他成分的分离:酯类成分用精馏或色谱分离 ,醚类成分与浓硫酸成盐。
4色谱分离法
1)吸附柱色谱:常用硅胶和氧化铝为吸附剂,洗脱剂多用石油醚或己烷,混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
2)硝酸银络合色谱:化合物形成络合物的能力越强,被吸附剂吸附越牢。一般来说,双键多的化合物易形成络合物,末端双键较其他双键形成的络合物稳定;顺式双键大于反式双键的络合能力。
(2)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及GC-MS鉴定方法
1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率好、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的优点。气相色谱法常用相对保留时间对挥发油各组分进行定性鉴别。
1.流动相(载气):氢气、氦气、氮气等。
2.固定相:①非极性的饱和烃润滑油类(如硅酮、甲基硅油等),适用于沸点差异大的萜类成分的分离。②极性固定相类(如聚酯、聚乙二醇类等),适用于沸点差异小,而极性差异大的萜类成分的分离。
3.柱温:多采用程序升温法,一般单萜类可在130℃或低于130℃的柱温下分离;倍半萜在170~180℃或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而含氧衍生物的分离在130~190℃之间。
2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1)对于挥发油中许多未知成分,同时又无对照品作对照时,则应选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
2)分析时,首先将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内,经分离后得到的各个组分依次进入分离器,浓缩后的各组分又依次进入质谱仪。质谱仪对每个组分进行检测和结构分析,得到每个组分的质谱,通过计算机与数据库的标准谱对照,可给出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同时也可参考有关文献数据加以确认,可大大提高挥发油分析鉴定的速度和研究水平。
(三)实例:含萜和挥发油的常用中药
1.紫杉
1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主要含有二萜类成分。分子活性中心为含C-4、C-5和C-20位的环氧丙烷结构,且具有C-13位酯基侧链的紫杉烷型化合物具抗癌活性。其中紫杉活性最强。
2紫杉醇的理化性质
1)紫杉醇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
2)紫杉醇分子中含有N原子,可以视为一种生物碱,但因处于酰胺状态,不显碱性。故紫杉醇为中性化合物。
3)紫杉醇在pH4~8范围内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很快分解,对酸相对较稳定。可与二氧化锰试剂发生氧化反应,且不易还原。
3紫杉醇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紫杉中有效成分紫杉醇不良反应涉及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脱发等诸多方面。
2.穿心莲
1主要化学成分
1)含有二萜内酯及其苷类,如穿心莲内酯(穿心莲乙素)、新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等。
2)《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
2理化性质
1)穿心莲内酯又称穿心莲乙素,为无色方形或长方形结晶,味极苦。
2)易溶于丙酮、甲醇、乙醇,微溶于三氯甲烷、乙醚,难溶于水、石油醚、苯。
3)具有内酯的通性,遇碱加热开环成穿心莲酸盐,遇酸又恢复成内酯。对酸碱不稳定,在pH10时,不但内酯开环,并可能产生双键移位或结构改变。内酯环具有活性亚甲基反应,可与Legal试剂、Kedde试剂等反应显紫红色。
3(三)主要成分的生物活性及结构改造
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胃肠炎、咽喉炎、感冒发热等,疗效确切,但其水溶性较差。
4穿心莲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穿琥宁注射液有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3.龙胆
1化学成分:
1)龙胆中主要环烯醚萜类成分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等。此外还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及内酯等化合物。
2)《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龙胆苦苷。
2理化性质
1)龙胆苦苷味极苦,将其稀释至1:12000的水溶液,仍有显著苦味。
2)龙胆苦苷在氨的作用下可转化成龙胆碱。
4.薄荷
1化学成分:
薄荷油主要成分是单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如薄荷醇、薄荷酮、新薄荷醇等。
2理化性质
1)薄荷醇为无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状粉末。
2)薄荷醇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三氯甲烷、乙醚和液体石蜡等,是薄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3)薄荷醇可作为芳香药、调味品及驱风药。
4)薄荷醇分子中有3个手性碳原子,共有8种立体异构体,但其中只有(-)薄荷醇和(+)新薄荷醇存在于薄荷油中,其他都是合成品。
3临床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不良反应主要可引起中枢麻痹,表现为恶心、呕吐、眩晕、眼花、大汗、腹痛、腹泻、口渴、四肢麻木、血压下降、心率缓慢、昏迷等。
2)《中国药典》规定薄荷油成入每日摄入不得超过0.6ml。
5.莪术
1化学成分:吉马酮、莪术醇、莪术二醇、莪术酮及莪术二酮等。
2《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吉马酮。
3理化性质:
1)莪术醇为无色针状结晶,莪术二酮为无色棱状结晶,吉马酮为无色针状结晶。
2)易溶于乙醚、三氯甲烷,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
3)沸点较低可随水蒸气蒸馏。
4)对光、热不稳定。遇浓硫酸一香草醛显紫红色。
3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鉴于莪术油注射液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呋塞米配伍使用。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