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无论雨天、冰冻,我们出诊,比谁都跑得快!”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杏坛光华村里最老的乡村卫生站里,73岁高龄、昔日的“赤脚医生”陈培华和我们回忆了那段乡村救人出诊的光景。如今,陈培华仍以乡村医生的身份,在基层医护岗位上“守护”着光华村村民的健康。
随着顺德医疗水平提升,家庭医生等基层医疗服务广泛推广,以陈培华为代表的服务最基层“乡医”的数量正不断减少。作为顺德仅存的“乡医”组织,杏坛乡村医生协会会长陈伦初亦称,截至目前,在册“乡医”仅有60余人,年纪最大的超过80岁,最小的已有60岁高龄。而这群“乡村医生”如今是否安在?日前,我们踏上了寻找顺德“赤脚医生”之路。
年过七旬耄耋老“乡医”仍坐诊
从右滩村到光华村,足足有五公里距离。在右滩村一家工厂里务工的黄先生,当发现自己的喉咙有异样的不舒服后,不惜顶着烈日,只身徒步来到光华村里最老的卫生站就医。“我从小都来这里看病,相信这里的老医生们。”黄先生说。
给黄先生看诊的,是今年正好70岁的毕宪强。村民介绍,毕伯是杏坛光华村里最老一批的乡村“赤脚医生”之一。在简单而熟练的“望、闻、问、切”之后,毕伯在诊单上认真记录情况,随后开具了一些药物给黄先生。
午后3时,这家光华村里最老的“医院”仍有零星病人前来看诊,他们或是当地村民,或是周边工厂里务工的外来人员。“这家医院,从20世纪60年代民房改造后,就一直用作村里的卫生点。连外观也一直没有变过。”这家乡村卫生站的老“乡医”陈培华回忆称。
这幢颇有历史的乡村卫生站,老得有些时代的味道。这是一幢双层的岭南老派建筑,门外的一株茂密大树根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晒满了各色中药引子。如果你走入了这幢建筑的大门,一定会被眼前一墙的嘉奖证书吸引。“太多奖状了!不过我和镇里说了,从这几年开始,赤医站就不再参与评奖了。”陈培华对墙上的这些荣誉如数家珍。
而在一楼大厅的临窗处,整齐摆了两套桌椅,这是“乡医”陈伯和毕伯工作的地方。而挂满奖状的墙后,是这所乡村卫生站的药房。陈培华说,光华赤医站如今还有4名坐诊的“医生”,由于年事过高,其中一位老“乡医”现在已不安排每日坐诊了。
为了救人脚险冻伤
在光华赤医站里,陈培华和我们回忆那段“赤脚医生”出诊的日子。
陈培华回忆称,有一年广东遇罕见的冻灾,光华村里一天就有一些老人。“那年真的好冷,地上是雪还是冰我都分不清楚,但为了跑得快,光了脚都要去救人。回来后发现自己的脚全部冻紫了,痛到不能走路。”陈培华说,曾经农村不少人都找赤脚医生治病。
发烧、发冷找“赤脚医生”,接生更要找“赤脚医生”,这是当年不少农村村民在突遇急危病情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能想到的就是寻求“赤脚医生”的帮助。陈培华告诉我们,数十年来,自己处理过危急产妇病例不计其数。但如今前来乡村卫生站看病的村民,看的都是小伤小病了。
我们又驱车来到“乡医”陈伦初所在的乡村卫生站——马宁村的马宁卫生站。走过一座跨过河涌的小桥,我们走入了这一所年代较久的乡村卫生站。
“残疾人士、五保老人、特困家庭,只要出示有效证件,在本站可获免费看病。”在马宁卫生站药房窗的玻璃上,有一张已泛白的纸写下了特殊群体免费看病的提示。马宁卫生站站长、杏坛乡村医生协会会长陈伦初回忆,当年生活贫困,没有钱看病的村民也不少。而作为治病救人的群体,乡村医生也对一些患急病、大病的特殊村民“慷慨解囊”,免费看病、治病。
“赤脚医生”何去何从?
我们了解到,如今顺德乡村卫生站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根据媒体报道,2006年的时候,顺德第一批注册乡村医生有66人,如今这个数量或减少超过10人以上。据当时区卫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顺德的乡村卫生站,从20世纪90年代最多的时候的200间,如今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但依旧有不少乡村医生执业。
我们了解到,为了丰富基层卫生机构的“网点”,一些由乡村医生坐诊的顺德乡村卫生站被保留下来。而随着顺德的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逐步在村居中铺开,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乡村卫生站。
如今,除了简单的看诊外,乡村医生仍发挥着基层卫生防预工作的作用。“每年流感、登革热等多发期,镇里的卫计部门也会召集开会,希望我们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基层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陈伦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