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药箱,一背就是一生;一个信念,一承诺就是一辈子;一座山,一守就是十余载。她,越千座山,行万里路,跨过千沟万壑,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她,对乡亲至亲至爱,对患者不离不弃;她,就是高山上怒放的雪莲;她,就是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戈塘镇戈塘村卫生室的乡村“白衣天使”潘凤。
潘凤生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在戈塘村青杠林苗寨。1994年7月,就读安龙一中的潘凤,初中毕业时一心想读高中,可因父母长期生病,家庭困难,只好放弃求学,选择外出打工。在昆明,无一技之长的她,与寨邻的小伙子们一起拎起钉锤搞装修。不到20岁的她,干起男人都怕的活。干了一个月,她哭了,之后,她还陆陆续续帮人摆过地摊,当过洗碗工……
一年后,受尽打工之苦的潘凤,决心学一门技术。因生在边远山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她很是了解苗族同胞的疾苦,尤其是母亲患上肺心病后,老人长期卧床痛苦不堪的折磨,时时剌痛她的心。尤其是母亲患病卧床的三年中,为给老人打针输液,她每周要背母亲走10余公里的山路才到医院。背母治病的日子,坚定了她从医解除病人痛苦的决心。
1995年9月,潘凤通过考试,被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录取。在校三年,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学习很刻苦,毕业时在全年级300多名毕业生中,她被学校选送到遵义医学院深造。
进修结束后,当许多同学纷纷选择留在城市发展时,她却义无反顾地回到戈塘村,一心要当一名乡村医生。在卫校就一追求她的男朋友周波,家住兴仁县,一心劝她到县城开诊所或当一名护士,都被她婉言谢绝。
女友的坚持让周波打了退堂鼓。最后,潘凤还向周波下了“通牒令”:要么分手,要么跟我回乡。周波无奈,为了心爱的人,最后他还是心甘情愿的跟她背着行囊上了苗山。
创业之初,很艰辛。没房、没钱、没资助,怎么办?两个青年人只好白手起家,开始在戈塘村租用民房办村卫生室。当时条件极差,就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药箱、一块自耕地,半农半医,夫妇俩于是开始当起了“赤脚医生”的角色。
在安龙戈塘镇戈塘村,方圆二三十里,就他们俩夫妇是学医的,村民们求医迫切,听说潘凤是学医的,病人家属就天天往她家里跑。1999年2月24日上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村卫生室未开张就接到戈塘村八坎组的苗族妇女杨大团丈夫的紧急求救。杨大团的丈夫哭着说妻子生孩子胎盘粘连,剥离不开,生命垂危。潘凤闻讯后,正在吃饭的她,立即放下饭碗就往杨大团家赶。刚进门,就见杨大团的丈夫用力的压着妻子的肚皮挤压胎盘。这场景,把潘凤吓蒙了。潘凤马上叫杨大团的丈夫“住手”,当即用手慢慢剥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折腾,终于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次接生。
“村民见到我就把我当神,可我每次接生都很害怕,怕出意外。每当遇到上门要求接生的,我都以设备不齐、人手不够、风险大等为由要求到家属送县乡医院,但产妇总是临近生产时家属才上门,送都来不及,不接,良心过意不去;接,风险很大。”潘凤感慨地道出了她的心里话。
近年来,在戈塘村,潘凤加大宣传力度,说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农村妇女生产必须到医院,可有些家属对妇女生产常识无知,就是听不进,不进医院,难产就想到她。
“从医多年,乡亲们已把我当活菩萨,危重病人家属找到我,总是千叮万嘱,要我一定尽力,可我每次遇到危重病人,我心中都在祈祷,希望病人快快好起来,总怕一不小心就让病人离开人间。”潘凤谈起每次出诊她心情都很沉重。
说起潘凤,方圆十里的群众无不称赞,都说她是苗乡的救命恩人,大好人,活菩萨。70多岁的苗族老太太王发珍,一字不识,靠捡垃圾为生,家庭非常困难,但潘凤没一点嫌弃她。老太太每次到村卫生室,她都只要五角钱的去痛片。潘凤每次都要亲自给老人检查,要么高烧,要么胃病,去痛片不但治不好有时还对老人的胃起反作用。因此,每次潘凤都是对症下药,没按老人的“要求”去做。老人先后到卫生室20余次,可潘凤总共收老人的钱不到5元。这些,老太太从不知道,只知道潘凤对她不嫌弃。
2012年3月,王发珍老人身体越发虚弱,却坚持捡垃圾,路过潘凤卫生室时,知道潘凤是好人,就向她讨一碗粉吃。潘凤打好粉给老人吃后,老人把未吃完的粉打包回家,潘凤见状眼泪直打转,马上从身上掏出30元递给老人,又送她五六斤面条。老人走后,潘凤一直很担心,怕老人走不到家,第二天,当她从过路人口中得知老人已到家后才放心下来。
潘凤做好人好事的例子不胜枚举,谈到她,村里的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夸她是戈塘村的好大姐、好媳妇、好医生,都会甜甜地叫她“凤阿姨”、“凤姐姐”。
潘凤对患者的感情如春天般温暖,对患者家属的刁难或过分要求总是轻言细语解释,总替患者着想,站在对方角度考虑,真心服务,诚心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