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详情12月31日 14:00-18:00
详情精、气、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异常,以及它们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和运行协调,是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因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精、气、血、津液的失常或关系失调,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但是精、气、血、津液又必须依赖脏腑功能活动而不断化生和维持其正常运行,因此脏腑生理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到精、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精、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不仅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各种病理变化的基础,也是分析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是疾病过程中最普遍的病机。由于精、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故精、气、血、津液失调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病。
(一)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瘀两个方面:
1.精虚
精虚,主要是指精的不足和功能低下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精,主要指肾精。肾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维持其充盛状态,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根本,宜藏而不宜耗。因此,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水谷不充,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或久病虚弱,脏腑精亏不足,日久累及于肾等,均可导致肾精不足,而出现精虚的病理变化。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减退,智力和体能下降等,临床可见儿童囟门迟闭、骨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遗精阳痿,早衰,老年脑髓空虚、智力减退、骨质疏松,而见精神委顿、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体弱多病等。
2.精瘀
精瘀,是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指出肾中精气充盛,青春期后即有精液外泄。但若房室不节,或忍精不泄,或年少手淫,或旷久不交,或惊恐伤肾,或忧郁气滞,或瘀血、败精、湿热阻滞,或外伤等,有可能导致肾气亏损,鼓动无力;或肝气不畅,疏泄不利;或邪阻精道,排泄不畅等,最终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精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若精瘀日久,可因败精瘀积而变生他病。
(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运动失常,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1.气虚
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或脾胃虚弱,水谷精气不足;或肺的宣降失常,清气吸入不足。总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的生成减少。二是气的消耗太多,如过于劳倦,或外感热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使气耗散过多而致虚亏。气虚的临床表现,以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虚弱等症为特点。但由于气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防御等不同的功能,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脏腑经络之气等分类,因而气虚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各有所区别。如脾气虚则运化无力,见食少便溏、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症;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见声低懒言,动则气喘等症;心气虚则主血脉功能减退,见心悸、脉弱等症;肾气虚则气化、固摄、推动功能减退,见生[FS:PAGE]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培育,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故无论何种气虚最终都将导致元气亏虚,而表现为全身性气虚。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精虚,或血液、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精、血、津液失于固摄而流失等。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气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郁阻停滞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气机郁滞、气郁。多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多属于实性病变,但也可因气虚运行无力导致。气滞的病理表现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总以胀闷、疼痛为共性特征。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多与肺、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见肺气壅滞,以胸闷、咳喘为主症;肝郁气滞,以情志不畅、胁肋、乳房或少腹胀痛为主症;脾胃气滞,以脘腹胀痛、大便秘结为特征。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胀闷、疼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之象。由于气能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所以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等,形成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日久,亦可郁而化火。
(2)气逆:是指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主要以脏腑之气上逆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等症;胃气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肝主升发,若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则常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昏厥等病症。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逆者,如肺虚无力以降,或肾虚不能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弱,无力通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主要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往往由气虚病变进一步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或妇女产育过多等,致使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个方面。因脾气亏虚,升清不足,气不上行,无力将水谷之精气上输至头目等,则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常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不能维系脏腑器官的位置正常,则可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部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
(4)气闭:是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以致清窍闭塞,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闭塞清窍,神失其主所致。气闭的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随其发病原因不同而伴有其他相应症状。气闭发病急骤,多属于实性病变,大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
(5)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以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变化。多因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或大汗、大出血、频繁吐泻,气随津血脱失所致。气脱是脏腑机能严重衰竭的状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气脱与亡阴、亡[FS:PAGE]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密切相关,气脱可以说是亡阴、亡阳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皆有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气脱又不同于亡阴、亡阳,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气脱则主要表现为气虚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而无明显的寒象或热象。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液不足及濡养作用减退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等。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血虚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的生化不足,如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血液生成的物质减少;或心、肺、肝等脏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失常;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而导致血虚。二是血液的丢失、消耗过多,如失血过多,新血未及补充;或劳伤思虑太过,暗耗血液;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不足,均可导致血虚。另外,年老体弱,血液营养濡润功能减退,也可发为血虚。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神志活动也以血液为物质基础。因此,血液亏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失养,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唇舌爪甲色淡、脉虚而细等。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
2.血液运行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血行迟缓不畅,或血行加速、逆乱,甚或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可总括为血瘀与出血两类。
12月24日 19:00-21:00
详情12月31日 14:00-18: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