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2月02日 19:00-21:00
详情12月19日 19:00-21:00
详情关于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编辑经过多方搜寻,现将气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给大家。
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全面、系统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家气的学说,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健康与疾病、防治与康复等。
中医学气的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因此,中医学注重气一元论,即强调气的物质性,其体为物质,其用为功能。由于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人们通过气的功能活动和运动变化,才能感知其客观存在,因此,气就具有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属性,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功能。
中医学所谓的气,统一在气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前提和基础上,由于气包含着不同的物质形态,其生成、分布、功能等因之各异,具有多样性,而命名为多种名称:其一,自然之气,如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其二,人体之气,如元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其三,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气、毒气等;其四,食药之气,如寒、热、温、凉四气等。人体之气,是指在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其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是生命的本质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是说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气,谓之“先天之气”。气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设或人体一刻无气、七日绝谷,则生命危殆。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气的运动变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中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以气的运动升降出入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在自然界,体现于天地之气的运动,有生、长、化、收、藏的季节更迭变化;要人体,则通过脏腑功能活动而体现出来,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活动过程。以气的运动动静而言,《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朞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地运行由乎气之动静,“动而不息”,气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而守位”气的静止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静相召”,天地之气相感:“上下相临”,五行之应天干,自东而西而右迁运行;地气之应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是,则天地之气动静相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而万物之情,变化之机可见。以气的运动聚散而言,明代王廷相《慎言·乾运》说:“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说:“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的运动变化,气散则无形,气聚则有形。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就是气之聚散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过程。气的运动的动态平衡,则表现为生理状态;气的运动失衡,则表现为病理状态。
中医学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化”概念,具体应用于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称为“气化”。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狭义是指精、气、血、津液各种生命物质的新
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人体生命活动以脏腑功能活动为核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因此,用现代语言表述,气化过程就是脏腑功能活动过程、物质转化和能量、信息转化过程。
气的运行变化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气的运动变化停止,则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
养生防病在于调气
中医学的养生防病重视精、气、神,谓之人身“三宝”。《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故调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气作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包括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起居有时、饮食有常、不妄作劳等具体方法,调其气和,方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诊治疾病要在于气
气在诊断方面应用非常广泛,“望闻问切”四诊无一与气有关。望诊重在“神、色、形、态”。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其高级生命活动形式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称“神气”。神气存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故“得神则昌,失神则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诊察精明(目)、皮肤之五色变化可以了解内脏盛衰、气血虚实、邪气深浅、病情轻重。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素问·疏五过论》说:“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为中医学重要沼则。扶正即扶助正气,祛邪即祛除邪气。正治反治、协调阴阳、调理脏腑等之目的和方法皆为“疏气令调”,“使其气和”。针刺、按摩、推拿等为中医学重要的适宜技术,皆以“得气”、“行气”为法,调整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
百病皆生于气
中医学用气一元论的思维来认识疾病变化。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重称为“邪气”。病理变化则是人体之气的
失常,故《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气的生成和运动失常有关。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12月02日 19:00-21:00
详情12月19日 19:00-21: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