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盐酸氟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应益飞等,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副反应量表(TESS)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别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盐酸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均有良好效果。结论:盐酸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副反应轻微,患者依从性较好。
(二)、首发抑郁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后脑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
张选红等,对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经盐酸氟西汀治疗前,后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并采用统计参数地图(SPM,P值设为0.001)方法分析。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中国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中国修订韦克斯勒记忆量表(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价临床症状改善及神经心理变化。结果:SPM分析显示,首发抑郁症经盐酸氟西汀治疗有效者的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脑岛、左侧顶上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小脑后叶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左侧丘脑、左侧豆状核的局部葡萄糖的代谢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结论:盐酸氟西汀可使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丘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发生变化。
(三)盐酸氟西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早期应用
李晓燕等,实验分析后发现,目前虽对帕金森病后出现抑郁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帕金森患者的5-羟色胺神经元通路发生变性,许多帕金森患者背缝核至边缘区及间脑的5-羟色胺神经元通路有细胞缺失。Azmitia发现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的结合部位也有相应减少。从而使神经递质水平低下而致抑郁。氟西汀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其通过阻断突触前膜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羟色胺增加,从而加强5-羟色胺能神经元传递而发挥抗抑郁作用。本研究中对照组由于未进行抗抑郁治疗,4周后SDS分≥ 53分的患者明显增加,SDS均分也增加;而观察组SDS分≥53分的患者明显减少,SDS均分也明显减少。两组ADL均减少,以观察组减少明显;两组肌张力比较也以观察组缓解较明显,从而表明早期应用氟西汀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抑郁,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帕金森病后患者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和康复,最大限度的恢复肌张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对早期的帕金森患者,无论SDS分是否达到诊断抑郁症标准,都可以进行抗抑郁干预。[抑郁自评量表(SDS) ,以SDS分≥53分为帕金森病伴抑郁症;日常生活能力表(ADL)]
(四)盐酸氟西汀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的影响
李学松,将6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20mg/d,一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OSIE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1),两组MMSE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西汀有助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护理负担,对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五)盐酸氟西汀抗脑梗死后抑郁症
董芬等,实验观察后认为脑卒中时脑组织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下降而导致抑郁症。同时,此类病人大多留有偏瘫或(和)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担心自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累赘,从而产生抑郁症。盐酸氟西汀是神经元摄取5-羟色胺的选择性抑制剂。通过阻滞5-羟色胺再摄入和增强控制5-羟色胺释放,增强其传递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同时刺激运动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康复;另外5-羟色胺还能诱导新突触联系,促进感觉运动突触生长,增强脊髓运动的兴奋性,调节和(或)改善有目的性运动反应,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改善,可提高信心,增加配合治疗的主动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新一代抗抑郁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副作用较少而轻,经处理后大多能消失。通过其抗抑郁的干预治疗,既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临床应用安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六)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万胜春等,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临床疗效和治疗药物副反应量表等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盐酸氟西汀组总有效率、显效率高于丙米嗪组(P <0.01)。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副作用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