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辨证论治 > 中医儿科 > 正文

疳证的病因病机

2010-04-29 23:11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一、疳证的病因

  引起疳证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

  二、疳证的常证、兼证病机

  疳证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初起仅表现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或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正虚不著的疳气阶段;

  继之脾胃虚损,运化不及,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络脉,则呈现虚中夹实的疳积证候;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

  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谓之“眼疳”;

  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口疳”;

  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而见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

  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称为“骨疳”;

  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出现“疳肿胀”。

  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

  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