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中医基础必备知识有哪些?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分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七个部分。
3:阴阳学说的内容包括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变。
4: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5: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6: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7:心的生理功能有主血脉、主神志。心与小肠相表里
8: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疏泄、主藏血、主筋。肝与胆相表里。
9: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与胃相表里。
10: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
1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下系二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肾与膀胱相表里。
12: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促进饮食消化的作用,并主决断,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
13:胃具有主受纳与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
14:小肠具有主分别清浊的生理功能。其接受胃中传来的水谷之后,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经脾传至全身;浊者移向二阴排出体外。
15: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16: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7:气的主要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19: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伤、外伤、虫兽等。
20:风、寒、暑、湿、燥、火是四季气候中的六种表现,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21: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2: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23:七情即喜、怒、忧、思、悲、飞、、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4: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基本方法。
25:望诊的基本内容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舌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26: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
27: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多属阳盛阴虚的里热证。
28: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可见于少阳病、疟疾。
29:切诊包括切脉和切其他部位,以切脉为主。
30:切脉(或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医者用手按寸口(寸口是指桡动脉的腕后搏动部位)而得动脉应指的形象,来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诊断方法。
31:切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32:中医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33: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34: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人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35: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36:不同的里证,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但其基本特点为无新起恶寒发热,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7:半表半里证是指外感病邪由表人里的过程中,邪正相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38: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为主症;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嗽、心悸、腹痛等表现为主症;半表半里证则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
39: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40: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41: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一病情的轻重和转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42:中医治病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43: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注意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
44: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顺时摄养,调神养生,惜精养生,饮食养生,传统健身,药物养生,推拿、针灸养生等。
45: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46:四气即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47: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气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等作用。
48:中药的服药方法分为口服给药、含漱给药、滴鼻给药、滴眼给药、滴耳给药、皮肤给药、肛门给药、阴道给药、注射给药。口服给药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
49:峻下逐水药在晨起空腹时服药,可利于药物迅速人肠发挥作用,而且可以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50: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
51:无论饭前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及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52: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
53:缓下剂宜在煎服用,以便于次日清晨排便。
54:涩精止遗药宜在晚间服用。
55:截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药。
56:砂锅是最常用的煎药容器。其性质稳定、传热性能缓和、不易与中药所含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57:中药材在煎煮前用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为宜。目的是使水渗进药物内部。
58:中药材在煎煮时加水要适量,第一煎加水至超过药面3~5cm为宜,第二煎加水至超过药面2~3cm为宜。
59:煎药用火通常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
以上“小结!中医基础59个必备知识!”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