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为了方便广大学员有效备考2011年中药师考试,特意整理了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精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希望这份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以便通过此次的考试。
(一)基础医学方面
自《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之后,历代医家均有发展。晋代《脉经》,详述二十四种脉法,使脉诊有所补充。隋代《诸病源候论》,对病源、症状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达到较高水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发“三因致病说”,发展了病因学理论。
金元时代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兴起,如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用药以攻邪为主,被称为“攻邪派”;李杲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用药以温补脾胃为主,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滋阴派”。各位医家,立论不同,但互有发明,从不同角度,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此外,明代的《温疫论》提出的“异气”致病说,为中医传染热病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清代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方法,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该时代的《医林改错》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诸如上述,各代医家的建树,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临床医学方面
自东汉《伤寒杂病论》问世,奠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以后,两晋隋唐时期及其以后各时代,中医临床医学名家辈出,并逐渐趋向于学科分化,向专科化发展。内、妇、儿、外、针灸、骨伤各科,以及法医学等,均有显著的发展和著述问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实践和成就。
(三)药物学方面
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历代医药学家均对药物学有所发展和充实。如南北朝的《炮炙论》反映了汉以后药物加工水平。《神农本草经集注》总结了魏晋药物学成就,载药730种。唐代《新修本草》,为世界最早药典,载药844种。《本草拾遗》详述药物品类辨识方法,并补充了大量民间药物。《食疗本草》,补充了食物药。《海药本草》增加了泊来药物。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政府多次修订增补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746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金元时代的张元素重视药物气味厚薄和升降浮沉的研究,倡导“归经”、“引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明代《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并运用先进的自然分类法,将收载药物分为16部62类,故其成就巨大,国内外影响深远。此外,尚有《本草纲目拾遗》等名著问世。综述统计,历代相承药物学著作问世,累计达400余种。
(四)方剂学方面
与药物学密切相关的方剂学,是专门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其收载方剂数量及研究发展方向亦有所不同,贡献亦有所侧重。如成书于《内经》之前的《五十二病方》载方280余首。《黄帝内经》载方13首,并论述剂型及组方原则,从而奠定了方剂学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处方用药之圭臬,被称为“方书之祖”。晋代《肘后备急方》,以急症为主,首创臌胀病的“筩针”放腹水疗法。唐代《千金要方》载方5300余首,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首创葱管导尿术。《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为首部国家编著的方书。《圣济总录》载方2万多首,为理、法、方、药齐备的医学巨著。此外尚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虽仅788首,但却是首部成药典籍。明代《普济方》载方61139首,集十五世纪前方书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