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中暑是指由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度所致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衰退、肾功能不全甚至神经细胞坏死。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体弱或有慢性疾患者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
本病在中医属暑病的范畴,《素问。热论篇》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认为凡夏季发生此类证候皆属于暑病。历代医家治疗中暑,皆以针灸为首选,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如《针灸全书》曰:“中暑不省人事,取百会、人中、承浆、气海、中脘、风门、脾俞、合谷、中冲、少冲、足三里、内庭、阴交、阴谷,三阴交”。这些穴位,至令仍广泛运用于治疗中暑。
【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由于在高温或强热辐射下从事长时间劳动所引起,尤其在年老体衰者或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症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正常人体体温一般稳定在37℃左右、下丘脑有调节体温的中枢,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占60%以上),其次为蒸发(占25%左右),再次为对流(占12%),只有少量为传导(少于3%)。当周同环境温度超过人体体温时,人体散热就只能靠出汗和肺泡的蒸发作用,长时间依靠蒸发散热导致体液流失,当此仍不足以对抗外界的高温时,则体内会有过量的热能蓄积,进而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
(1)神经系统高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降低,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
(2)心血管系统 由于人体散热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管重新分配,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可致心功能衰退,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液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3)消化系统高温引起血液重新分配,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胃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欲。同时由于解渴而大量饮水和出汗使大量氯离了丢失,使胃液酸度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和其它疾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泌尿系统出汗过多和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尿液浓缩、出血、尿道刺激症状、尿蛋白等,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总之,中暑的发生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或有热源的辐射,增加人体热量和影响人体散热,使体内热量蓄积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进一步使体内热能蓄积更多,主要引起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出汗过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容量和低盐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虚脱。如仅补充大量水分而补盐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
【针灸作用机制】
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机制,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降低体温体内热能蓄积过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人体散热障碍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环节。临床和动物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具有良好的退热功能。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加快人体散热。临床运用针刺风府、大椎、曲池、合谷或十二井穴放血,具有明显的镇静、退热、醒脑的作用。动物实验亦证明,针刺发热家兔大椎、合谷可引起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增加,加速散热反应,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等。说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在针刺后得以恢复,散热反应也得以加强。
(2)改善全身血液分配针刺在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散热的同时,还可调节内脏的血液分配,使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血液流量增加,使消化系统症状和泌尿系统症状得以治疗。针灸的此一作用是通过内脏植物神经而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针灸在治疗中暑时,都是在解除高热的环境下,以及充分补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针灸治疗本病从根本上说,只是尽快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