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理化性质,而其理化性质又决定其生物活性(毒性),同一类药物,由于结构(包括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也有很大差异。
1. 结构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1) 卤素有强烈的吸光子效应。在药物分子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如甲烷不具致癌作用,而碘甲烷、溴甲烷及氯甲烷等均有致癌作用。
(2) 芳香族药物中引入羟基后,由于极性增强而加大了毒性。如苯环上引入羟基后则生成酚,毒性增强。
(3) 芳香族药物引入酸性基团时,可使理化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如苯甲酸的毒性。
2. 基团电荷与毒性的关系电负荷基团如硝基、苯基、醛基(—CHO)、酮基(—COR)、酯基(—COOR)、乙烯基、三氯甲基等均可与机体中带正电荷的基团相互吸引,从而使毒性增强。
3. 光学异构与毒性的关系动物体内的酶对光学异构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当药物为不对称分子时,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光学异构体。一般来讲,左旋异构体较右旋异构体作用较强,在同一机体,左旋吗啡有效,而右旋吗啡无作用;但也有例外:如对大鼠,左旋和右旋尼古丁毒性相等;对豚鼠,右旋体的毒性较左旋体大2.5倍。
4. 脂水分配系数与毒性的关系脂水分配系数:即药物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表明其易溶于脂;脂水分配系数小,表明其易溶于水。易溶于脂的药物,表现为亲脂现象或叫疏水性;易溶于水的药物,表现为疏脂现象或叫亲水性。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直接涉及药物的吸收运转、排泄和代谢。例如脂溶性较小的戊巴比妥,进入脑内的速度慢,因此,产生作用也慢,由于原形药物可从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它在体内消除慢,维持时间长;脂溶性很大的硫喷妥钠易进入脑组织,作用非常迅速,静脉注射后1min内即达最高浓度,随后药物又很快经血流转移并贮存在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这种药物的重新分布使得脑内药物浓度显著下降到有效浓度以下,故作用发生快,维持时间短。
5. 电离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不同的弱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用电离度和电离常数(pKa来表示。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物质,只有在pH条件合适时才能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成为非离子型而易于吸收和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反应。
6. 溶解度与毒性作用的关系pKa3以上的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大部分为分子型(非离子型),易被胃吸收。例如阿司匹林(pKa=3.5)pKa5以上的碱性药物和强酸性药物,不易被胃吸收。例如奎宁(pKa=8.4),在胃中呈离子型状态,而在肠中吸收。
二、动物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1. 实验动物种属、品系与毒性反应(1) 各种属动物间因解剖、生理、遗传、代谢过程等均有差别,因此,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不一(2) 人类对药物常常比所有动物都要敏感。不少药物的毒性作用往往是在临床试验时发现的,而非动物实验中。
2. 实验动物个体因素与毒性反应(1) 性别,一般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敏感;(2) 年龄,一般年幼动物较成年动物敏感。
3. 动物疾病因素与毒性反应三、赋形剂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溶媒(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乙二醇,酒)可能产生附加毒性作用。助悬剂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增加毒性。
对溶剂、助溶剂及赋形剂选择原则。
1. 无毒;2. 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3. 不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4. 药物被溶解或稀释后性状稳定。
四、给药途径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五、环境因素对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主要有温度,季节和昼夜,药物的联合作用,微量元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