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发病机制和表现-内科主治”的内容,有很多考生都很关注,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一、发病机制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流后,播散到肺内形成的结核病。
分类:急性、亚急性、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原发性肺结核发展而来,成人、老年也可发生。
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诱因包括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如糖尿病、分娩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如果结核杆菌进入静脉系统,则经右心、肺动脉到肺部,形成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如果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静脉或体循环的动脉,往往出现全身性血行播散结核。
如果病变累及胸膜可并发气胸或结核性胸膜炎。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多数起病急骤,常有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
临床常为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盗汗、乏力等严重中毒症状,多有咳嗽,偶可痰中带血。
部分患者有气短、胸痛、皮疹及胃肠道症状等。
(二)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及病情轻重差异较大,也可无明显自觉症状。
临床常有长期低热或阶段性低热、轻度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者有咳嗽、胸痛,偶可痰中带血。
(三)体征
可有浅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
中晚期肺内病变可融合,形成空洞,可闻及湿啰音,也可并发自发性气胸、纵隔气肿、肺外结核,此时可出现相应的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