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2月31日 19:00-21:00
详情时间待定
详情关于“常见血液成分的特性和临床应用-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血液系统高频考点及试题”相关内容,相信参加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学习,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常见血液成分的特性和临床应用、输血基本程序、自身输血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常见血液成分的特性和临床应用、输血基本程序、自身输血
常见血液成分的特性和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品种有全血、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和血小板(单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等,除单采血小板外,其余血液成分多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而得。我国规定200ml全血为1个单位,从200ml全血中制备的任一血液成分均为1个单位。
一、全血
全血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
二、红细胞
1.急性失血
(1)根据循环失血量判断红细胞的输血需求
失血量处理原则
<15%(即<750ml):不必输血,可输各种晶体溶液
15%——30%(即750——1500ml):输晶体液或人造胶体溶液,非必须输注红细胞
30%——40%(即1500——2000ml):输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快速扩容,可输注红细胞
>40%(即>2000ml):输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快速扩容,需要输注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
(2)根据Hb浓度及患者病情决定红细胞输血需求
①Hb>100g/L时,无需输红细胞;②Hb<70g/L时,提示需要输注红细胞。应结合失血的速度决定红细胞输注量。输注后应重新评估临床情况和检测Hb浓度;③Hb介于70——100g/L之间时,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症状、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④对于贫血耐受力较差的患者,如年龄65岁以上、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需要输注红细胞的Hb阈值应适当提高。
2.各种红细胞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1)悬浮红细胞的适用范围广,适用于临床大多数需要补充红细胞、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的患者。
(2)洗涤红细胞:其特点是血浆蛋白含量很少,该血液成分主要适用于对血浆蛋白过敏而又需要输血的患者,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由于反复输血产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者,新生儿溶血病需要输血者,以及需要宫内输血的患者。
三、血小板
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以200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为1个单位,按照我国国家标准,1单位的浓缩血小板含量为≥2.0×1010个。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含量为≥2.5×1011个。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期为5天。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当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1.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四、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FFP)主要用于: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单个凝血因子缺乏(仅适用于无浓缩或重组凝血因子制剂可用时);③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④大量失血或输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⑤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⑥抗凝血酶Ⅲ缺乏;⑦DIC等。
五、冷沉淀
冷沉淀是FFP在低温(约2——4℃)解冻后沉淀的白色絮状物,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浓缩制品,主要含有因子Ⅷ、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因子XⅢ和纤维结合蛋白。
冷沉淀适用于儿童、轻型成人血友病A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因子Ⅷ缺乏症(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患者,还可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和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症患者。冷沉淀中富含纤维结合蛋白,也可在局部外用,以促进创口、溃疡组织的修复。
六、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
主要用于:①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反应的患者;②需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
七、辐照血液成分
主要适用于有免疫缺陷或有免疫抑制以及接受Ⅰ、Ⅱ级亲属血液的患者输血,或者HLA配型血小板的患者输血。
输血基本程序
1.输血的基本程序包括:①输血申请;②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③交叉配血;④发血;⑤输血等步骤。
2.输血申请
<800ml:主治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
800——1600ml:主治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审核→科主任核准签发
≥1600ml:主治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发→医务部门批准
3.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交叉配血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采集的,最好采用新鲜采集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交叉配血。
5.发血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日,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6.输血 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
自身输血
自身输血可分为:①储存式自身输血;②稀释式自身输血;③回收式自身输血。
1.储存式自身输血
(1)只要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Hb>110g/L或Hct>0.33,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储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Hb<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2.稀释式自身输血
稀释式自身输血通常指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3.回收式自身输血 回收式自身输血就是用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与适当的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在手术中或创伤后流失在手术野或体腔内无污染的血液回收,经抗凝、过滤、洗涤、浓缩等处理后,于术中或术后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方法。
回收式自身输血的禁忌证:①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②怀疑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毒液污染;③怀疑血液被癌细胞污染;④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进阶攻略】
输血是一重要的临床治疗措施,在今后考试中比例肯定会逐渐增加,所以考生还应作为考试重点复习,尤其是血液制品的选择。考试题型多为A1和A2型题。
【易错易混辨析】
考点多为结合病历分析帮助其选择合理的血液制品,需要区分不同血液制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知识点随手练】
一、A1型选择题
1.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是
A.无偿献血
B.血液检测
C.成分输血
D.自身输血
E.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成人失血500——800ml,首先考虑输入
A.全血
B.血浆
C.浓缩红细胞
D.白蛋白
E.晶体液
3.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血管致密度
B.抑制纤溶活性
C.改善止血功能
D.降低抗凝功能
E.加强凝血功能
二、A2型选择题
1.男性,35岁,因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年,头晕、乏力、心悸2天入院。入院时检查:贫血外貌,Hb 50g/L。患者既往有多次输血史,1个月前在输血过程中曾出现发热反应,体温达39.5℃,经对症处理缓解。此次给予输血治疗,首选的血液制品是
A.全血
B.洗涤红细胞
C.浓缩红细胞
D.红细胞悬液
E.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2.某癌症患者,男,37岁,因长期接受化疗药物治疗,有多次多量输血史,1个月前在输血过程中曾出现发热反应,体温达39.5℃,经对症处理缓解。此次给予输血治疗,首选的血液制品是
A.全血
B.辐照血液成分
C.浓缩红细胞
D.红细胞悬液
E.洗涤红细胞
【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A1型选择题
1.A
【答案解析】①为保证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应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建立稳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要求进行征询和体检,仅从输血传播风险低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答案为A。②血液检测、合理用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是WHO推荐的血液安全战略措施。成分输血可高效、安全地合理输血,保护血液资源。自身输血是血液保护的措施之一。
2.E
【答案解析】失血量达总血容量的10%——20%(500——1000ml)时,应根据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及其严重程度,同时参照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选择治疗方案,有症状者可输入胶体液、代血浆等扩充血容量。快速输入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min内输入1000——2000ml。若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维持时,表明失血量较小,且已停止出血。故选E。
3.C
【答案解析】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出血的治疗或者预防。
二、A2型选择题
1.B
【答案解析】患者既往多次输血史,并出现发热反应,其原因可能为免疫反应所致。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并发症,应输注不含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故选B。
2.E
【答案解析】多数情况下选择红细胞悬液,但有以下情形应选择洗涤红细胞:①存在血浆蛋白抗体;②患者输血后曾发生过过敏反应病史;故本题选E。
编辑推荐:
有变!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医学人文》教材变动解读!
2021年全国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报考政策+备考指导常见问题解答!
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基础人文】中八大科目常见高频试题汇总!
【必备软件】临床助理高频考点“速记备考神器”来啦!随时刷随时记!
以上关于“常见血液成分的特性和临床应用-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血液系统高频考点及试题”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