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强迫症 > 正文

不能忍,你真的是强迫症吗?

2020-11-04 14:26 医学教育网
|

不能忍,你真的是强迫症吗?为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编辑将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分享如下,供参考。

1

现在的人对强迫症的一般理解就是:强迫症患者按自己的模式去完成强迫行为时,他们就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但是一般人理解的强迫症是真的强迫症吗?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三个概念:强迫倾向、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症。这三者是类似于一种递进关系的概念。

强迫倾向是有强迫行为或者强迫思想,但是并不严重,不影响正常生活,不会为此感到痛苦不堪。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的行为非常多非常严重,生活中又过分地谨小慎微、严格要求,还有些完美主义,且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强迫症的诊断条件就是:强迫性思想和强迫性行为,或两者都有。

强迫性思想包括一下四点:

1.反复、持续的思维、冲动、想象,这些内容是强入的、不正常的并造成明显的焦虑或痛苦。

2.这些思维、冲动、想象不只是单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过度焦虑。

3.企图用一些其他的思想、行动来压制这些思维、冲动、想象。

4.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思维、冲动或想象来自于他自己的心里(不是外力强加的)。

强迫性行为包括以下两点:

1.重复的行为(如洗手、整理东西、检查)或精神内活动(如祈祷、计数、无声地重复词语),感到这些行为是为应对强迫观念的反应而做出的,或一些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而不得不执行。

2.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与事实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2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患者能够切实的了解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并且做出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强迫症就是自我的需求无法通过超我的审核,无法通过自我在现实层面得到满足,于是以强迫行为的方式表达。而强迫症状本身其实就是超我在压抑、否认、抵消本我的需求。

真正的强迫症与非强迫症的根本区别是:你是否因为强迫行为而感到痛苦,并痛恨自己的强迫症但又无法不强迫。而完成强迫行为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且随着时间推进过去的行为模式会变得不足够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发展出更多强迫行为模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洁癖:如果一个人有洁癖,并觉得这很正常,那就只是洁癖不是强迫症,但一个人如果痛恨自己有洁癖,但又不得不保持洁癖,并且开始从单纯的多洗手,演变到不与他人握手,所有的用具、衣物都必须经过极端的清洁处理才能获得一点点的心理安慰,这才是强迫症。

那些动不动就说自己有强迫症的,大多只是为了给自己贴一个时尚的标签,只是有一点基本程度上的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罢了。

3

强迫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般与其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孩子与父母的控制与反控制,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被迫接受控制和顺从,但是内心里被控制的焦虑与恐惧,成为孩子日后强迫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没有错,但不能太过分和极端。

目前强迫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大量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形成与焦虑症、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

强迫症最终还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

强迫症并不是人们想想的那种一般性的习惯行为,也不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贴在身上的可爱标签。强迫症患者在别人不理解的外表下,承受着极度的恐惧,无限折磨和绝望。只有真正的了解、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痛苦,才知道那有多可怕。

“不能忍,你真的是强迫症吗?”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关科普知识,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