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疾病 > 强迫症 > 正文

孩子强迫症越来越严重?原来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2021-02-26 09:58 医学教育网
|

孩子强迫症越来越严重?原来是“秩序敏感期”到了!为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有关资料分享如下,希望对大家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有所参考。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对“秩序”产生敏感,孩子在这个期间会非常遵循“秩序”,比如把自己的玩具收得很好,但只能放在自己想放的地方;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想自己完成,你硬要帮,他们就会发脾气;他们经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跟你发脾气,并且特别容易记仇...

秩序敏感期的三阶段

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与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在她著作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就曾提到,从孩子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会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1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2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3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第一个阶段是从一岁左右开始,这时候他们说“不要”、“不行”、“不可以”是最频繁的;

第二个阶段,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阶段,年龄在孩子2-4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变得特别“执拗”,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就连一件芝麻大点的小事就会令他们特别不顺心,甚至给你来一个“世纪大爆发”,吵啊闹啊哭啊一个都不少;

最后一个阶段,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会一直敏感到5-6岁。这时候的秩序会变得比较注重“美感”,就比如孩子画画的时候,会开始注重颜色搭配、搭积木乐高的时候也会在意几何机构,所以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审美的敏感期。

就拿熊宝来说,在他2-3岁的时候,我和他在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快到做饭的时间,我跟他说我先去做饭,吃好饭睡个午觉起来再跟他玩,结果他不乐意了,还一直不肯让我进厨房,我也不高兴了,觉得他很不懂事,教训了他几句,结果大家在吃午饭的时候,就属他脸最臭,并且还在熊爸面前抱怨:“妈妈都不陪我玩~~~”

到他四岁的时候,对位置、顺序、所有权也开始敏感:

装果冻的盒子一定要放在架子上,你拿走,他拿回来;

下楼散步时,他要走那,你要走这,就一个劲儿指挥你总想走同一条路线,一个劲儿的指挥你;

帮他夹菜,明明长一个样的菜花,非要吃另一个,还特别激动:“我要这个!我要这个!”

……

真是难缠的小麻烦!但很多家长在这时候千万别轻易给孩子下标签——“脾气暴”、“熊”、“自私”,因为如果并没有明显的针对孩子的纰漏、伤害或是疏忽事件,这就是他的适龄行为——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了!

那么,家长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可以既不伤害孩子的敏感期探索,又能恰当的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规矩:

1

建立一个正确的“有序”环境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比如果家中的各个大小物件应该放在哪里,什么可以碰什么不能移位都要跟孩子说清楚,可以碰的东西,用完以后也要及得物归原“位”;

然后就是不要频繁更换家中的摆设,让孩子长时间适应一样的环境,这样他就会知道“自己的家是长这样的”;

最后就是要告诉孩子们,家中的物件是爸爸妈妈辛苦赚钱买来的,是有优先使用权,如果想要挪位,就必须告知父母,这样子慢慢过渡,让孩子养成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提前告知的好习惯。

这样还能避免很多不幸的意外发生,如:自己去拿水杯,不小心被开水烫伤;想要搬动重物不小心被砸到;拿高处的玩具被柜子压到等...

2

允许范围内,尽量尊重满足孩子的秩序

孩子可能仍会继续“纠缠”很多摆放的小细节,如果不伤大雅,不是原则性错误,比如毛巾摆放的顺序和位置,先吃菜还是先吃饭等,这些都不用着急纠正,一般来说,大的秩序建立好了,到这步也会相对轻松,都是可以通融的小问题了。

强行制止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自卑、反抗的心理,觉得自己在家没地位,或者爸爸妈妈总是管着自己没自由,甚至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先,再慢慢沟通。

3

“错误”要纠正,但必须保持和善与坚定

如果孩子还是有一些错误的“秩序”需要被纠正,或者出现了一些激烈的场景,比如大哭大闹,家长们要时刻记得这一点——正面管教。要维护原则可以,但必须保持和缓而友好的态度去跟孩子们说,这一招不行,那咱们就先别说,先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进行沟通,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比如点开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拿出他们爱吃的小零食;约定带他们去想玩的场所等,当他们对另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忘记刚才的“执着”。

“孩子强迫症越来越严重?原来是“秩序敏感期”到了!”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疾病防治方法及相关科普知识,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