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药理:
药效学
本品及其代谢产物氧嘌呤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黄嘌呤转为黄嘌呤,再使黄嘌呤转变成尿酸),使尿酸生成减少,血中及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的水平,从而防止尿酸结石的沉积,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
药动学
口服溶易吸收,自胃肠道可吸收80-90%。约有70%的给药量在肝内代谢为具有活性的氧嘌呤醇,两者都不能与蛋白结合。口服后2-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单剂300mg时血浆中别嘌醇浓度为2-3μmg/ml,肾功能损害者可达30-50μg/ml。半衰期β为1-3小时,氧嘌呤醇为12-30小时(平均15小时),肾功能损害者大大延长。本品由肾排泄,约10%以原形、70%以代谢物随尿排出。
[药理作用]本品可被体内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成为别黄嘌呤,别黄嘌呤与本品对黄嘌呤氧化酶有抑制作用。由于黄嘌呤氧化酶对别黄嘌呤的亲和力比对黄嘌呤和次黄嘌呤大,因而使黄嘌呤和次黄嘌呤不能利用该酶转化为尿酸,使血中尿酸的浓度降低。而黄嘌呤及次黄嘌呤在体内的浓度及尿中的排泄量增加,因它们的溶解度比尿酸大,故在泌尿道中不易析出,易于被肾清除。又由于尿酸在血浆中浓度降低至其溶解度水平之下,这不仅避免尿酸结石的沉积,还可以有助于结石的重新溶解。
药动学
本品口服易吸收,吸收率为80%,达峰时间为2~6h,半减期为2~8h.在体内大部分(约70%)被氧化为别黄嘌呤(半减期12~30h),于6h后缓慢地从肾脏排出。在肠道不吸收部分则随粪便排出。
适应症:
本品为抗痛风药,适用于:①慢性原发性或继发性痛风的治疗,而对急性痛风发作无效,因本品无消炎作用,并有可能加重或延长急性期的炎症。控制急性痛风发作时,须同时应用秋水仙碱或其他消炎药,尤其是在治疗开始的几个月内;②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痛风症状的尿酸性肾病;③用于反复发作性尿酸结石患者,以预防结石的形成;④用于预防白血病、淋巴瘤或其他肿瘤在化疗或放疗后继发的组织内尿酸盐沉积、肾结石等。对于已经形成的尿酸结石,也有助于结石的重新溶解。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和防止痛风性肾病、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以及重症癫痫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治疗痛风,一次0.1g,每日2—3次;或一次0.3g,每日1次;为了减少急性痛风发作,开始用量每日0.1g,以后逐渐增加,直到血清尿酸浓度接近6mgJ100ml,每日最大用量不宜超过0.3g。由于本品代谢产物氧嘌呤醇均由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用量可根据肌酐清除率减少,肌酐清除率每分钟10~20ml时每日用量为0.2g,每分钟3~10ml时,为0.1g,每分钟小于3ml时,则每隔24小时以上给药0.1g.②治疗肾结石,一次0.1—0.2g,每日1~4次;或一次0.3g,每日1次。
2.小儿常用量口服。限用于恶性肿瘤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6岁以内一次50mg,每日3次;6~10岁一次100mg,每日3次,或300mg每日1次。给药48小时后,根据病人反应调整用量。
[制剂与规格]别嘌醇片0.1g
(1)用于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口服,开始每次50mg,一日2-3次,剂量渐增,2-3周后达一日0.2-0.4g,分2-3次服。维持量每次0.1-0.2g,每日2-3次。儿童剂量每日8mg/kg。
(2)治尿酸结石,口服每次0.1-0.2g,一日4次,或每日一次300mg。
[用法及用量]
1.治疗痛风:初始剂量每次0.05g,每日2~3次,2~3周后增至每日0.2~0.4g,分2~3次服;严重痛风每日可用至0.6g.小儿每日8mg/kg.维持量成人每次0.1~0.2g,每日2~3次。
2.治疗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一般剂量为每日0.1~0.6g,分2~3次。高尿酸血症伴有白血病者,初始剂量每次0.2g,每日3次;维持量每日0.3~0.4g,分次服用。
3.治疗重癫痫:在使用原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午后加服本品0.3g(10岁以下小儿每日0.15g)。
本品服初期可诱发急性痛风,增加急性痛风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故在开始4~8周内应与小剂量秋水仙碱合用。
服药期应多饮水,并使尿呈中性或碱性以利于尿酸排出。同时宜食低嘌呤饮食,并应饭后服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剂型与规格]片剂:0.1g/片。
禁用慎用:
(1)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2)下列情况应慎用:①特发性血色病(Idiopathichemochromatosio),本品可使肝内铁含量增多;②肾功能不全时本品排泄受阻,致使体内蓄积,不良反应增加,应适当减少用量。
对本品有过敏史或目前正在急性痛风期的患者,有肝、肾病史及孕妇慎用或忌用。老年人由于肾功能衰减宜用较小剂量。
给药说明:
①全天药量可一次服,也可分次服,每次量不要超过300mg,每天量超过300mg时须分次服用;②须根据血清尿酸浓度调整用量;③服药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维持尿液呈中性或微碱性,以减少黄嘌呤结石及肾脏内尿酸沉积的危险;④治疗最初几个月内,痛风的急性发作可能更频繁,用药最初3~6个月内应同时服用预防量的秋水仙碱,但仍有发作可能,遇有急性发作,应及时给予足量的秋水仙碱或消炎药;⑤当治疗从排尿酸药换成本品时,排尿酸药的用量应在数周内逐渐减少,本品用量逐渐加多,直到能维持正常血清尿酸浓度。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为调整用量,应定期检测血清尿酸含量。
本品服初期可诱发急性痛风,增加急性痛风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故在开始4~8周内应与小剂量秋水仙碱合用。
服药期应多饮水,并使尿呈中性或碱性以利于尿酸排出。同时宜食低嘌呤饮食,并应饭后服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不良反应:
①皮疹(常为斑丘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3~9%。重症还可能发生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即停药;②腹泻、恶心、呕吐、胃痛或阵发性腹痛等,发生率1~3%。重症或持续存在时应作适当的对症处理;③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经炎症状,以及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极少见,发生率<1%;④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少数人有皮疹,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服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故开始4-8周内可与小量秋水仙硷合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肝损害,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关节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皮疹、荨麻疹、瘙痒、脱发、皮肤及齿龈出血、口腔溃疡、低热等,偶可引起寒颤、高热、腺体肿大、眼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反应。
虽然此药可诱发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并不常见。可能生成肾结石及血液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有时诱发全身性脉管炎可导致死亡,此种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周之后(较少在治疗后立即出现),表现为各种皮疹、发热、非局限性淋巴结病和嗜酸细胞增多;皮肤反应可发展至大疱性或中毒性剥脱性皮炎;假若反应严重可导致肾、眼、血液及肝脏损害,包括急性肝细胞坏死。即使经过适当治疗,恢复也较缓慢,且预后不定。
伴随着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发生中毒性肝炎,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给与大剂量别嘌醇后,由于肾脏损害易诱发急性大面积肝坏死而致死亡,这种病例屡见报道。
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metolazone)、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药等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本品与噻嗪类利尿药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
(2)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是在高尿酸血症患者。
(3)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后者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用量。
(4)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可因酶的氧化受阻效应更显著,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
(5)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抑制可更明显。
(6)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
①本品与卡托普利合用偶可引起阿斯综合征。②与铁剂同时服用可致铁在组织内过量积蓄。③本品可抑制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代谢。④本品与茶碱等黄嘌呤类药物同用,可使茶碱的清除率显著减少,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也可使本品的作用减弱。⑤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及依他尼酸、丁脲胺等合用可拮抗本品的抗痛风作用。⑥本品与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合用,延长磺酰脲类半减期,增强其作用。⑦本品与维生素C、氯化钙、磷酸钾(或钠)合用可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晶的形成。
若患者同时用别嘌醇和氨苄青霉素,过敏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会迅速增大。氢氧化白蛋白使别嘌醇吸收减少,二者同时应用则血清尿酸增多。
别嘌醇能明显增强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如它与6-巯基嘌呤同时应用,6-巯基嘌呤的标准剂量应减少至1/4.别嘌醇还可增加环磷酰胺和其他细胞抑制剂的毒性,原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