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腔修复常识中桩核修复-桩的固位”,可能有些人想要进一步了解学习,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了解相关知识有所帮助!
桩的固位
在一件成功的修复体中,桩与根管的固位力是个关键问题。
桩的固位的影响因素有桩的设计,桩的长度,桩的直径,其它相关因素(根管预备、核材料、加箍效应及粘结方法和粘结介质。
无数研究指出,桩的设计和强度是影响桩的应力分布和固位的重要因素。普遍认为螺纹平行桩提供了抵抗从根管内脱位的最大的固位力,锥形桩固位最差。桩越长,固位力越大。但过度的根管预备增加了侧穿或破坏根尖封闭的危险。对桩的固位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的因素是桩的直径。此外,由于根部的解剖特点,预备平行桩也增加了侧穿的风险。
预备根管的方法有几种,包括用车针预备法,加热工具法和溶剂溶解法。文献表明在预备方法上没有一种有明显的优越性。即刻根管预备(根充后即刻进行)和延迟根管预备(24小时后)没有一种表现更优越。在牙体根管预备中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保证固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存牙体组织,这是因为剩余牙的强度与剩余牙本质的量直接相关。因此桩的直径要尽可能的小而牙本质的厚度应尽可能的保留。
桩粘结的方法有:在桩表面涂粘结剂,用螺旋充填器、纸捻或探针将粘结剂导入根管。用螺旋充填器法是最好的粘结方法。
一般桩系统依靠水门汀(较多的用磷酸锌水门汀)粘结于残留牙根上。在桩、水门汀、牙本质的复合体中,有几个界面是薄弱的环节。首先,牙本质/水门汀界面是一个可能失败的界面。Leifenfelder在1993年报道新的牙本质粘结系统中掺有胶原质,可以形成混合层(hybrid layer),这层混合层允许牙本质粘结系统更有效的粘结于牙上和封闭牙面。其次可能失败的是水门汀自身的失败。第三个可能失败的地方是在水门汀/金属界面。粘结的强度主要受二者材料间的接触的密切程度影响。金属表面的情况是影响这种接触的另一个因素。金属表面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粘结力,包括喷砂, air abrasion,酸蚀,硅涂层等。最后一个可能失败的区域是在牙本质内,这个失败是灾难性的,排除了进一步修复的可能性。
粘结失败的机理:一般认为水门汀固有的薄弱和脆性可以导致粘结的失败。在咀嚼运动时,牙冠由于受到咀嚼食物时产生的交变应力发生微动而有脱位的趋势。支持牙冠的桩会将咀嚼力传递给牙本质和使桩稳固的水门汀。脆性的水门汀在这种持续循环的负荷之下会倾向崩解。在桩的冠部分周围的水门汀崩解后,桩的支点进一步向根方移动,杠杆臂加长,这会放大传递到静止的桩的剩余部分。结果是两种,一种是剩余水门汀变松,修复体脱落失败;另一种是应力集中于根尖处,久之导致了根折。由于在桩和周围空间不适合,这种失败在预成桩系统多见。
桩核修复成功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减小修复体对于剩余根管壁的应力。
铸造桩核的单根管预备使得其桩多呈圆锥体,这会降低桩核的固位力,并且锥形产生的楔力容易引起根折。如果用鎳铬合金用于铸造桩核,其弹性模量远大于牙本质(一般不锈钢弹性模量为200Gpa左右,牙本质的弹性模量为14Gpa),因此,对剩余牙本质的应力也很大。况且,潜在的腐蚀也困扰着它的使用。所以提倡用与牙本质弹性模量更接近的III型金合金。
预成桩除了提供修复体固位力外,能否加强无髓牙的抗力尚无定论。主要有三种观点:1)预成桩可以改善无髓牙的应力分布,加强牙体的抗力。2)根管钉改变无髓牙应力分布,不利于牙体抗力。理论力学分析认为:单根无髓牙受到水平侧向力时,最大应力集中于根管口根方2mm牙本质处;放置预成桩后,由于其刚性远大于牙本质,应力集中于预成桩末端且明显高于没有预成桩时的最大应力,因此,容易发生不易修复的根折。而且,牙体抗力的基础是完整的牙本质结构,预成桩就位前的牙体预备无疑会造成牙本质的进一步缺失。3)预成桩对牙体抗力无影响。当牙体受到危害较大的侧向力时,单根牙应力集中区位于牙根冠、中1/3交界外表面,根管内应力产生很小,形成中立区(neutral area),所以预成桩吸收传递负荷的作用可忽略不计。Kahn等1996年用机械方法比较预成桩修复和牙胶充填的无髓牙的抗折力大小,结果表明两者间无差异,证实预成桩即不是牙折的原因,也不能防止其发生。此外,在有牙尖覆盖修复体的后牙并不能增加抗折能力。至于前牙桩,有研究指出桩加强了一个完整的前牙,可是另一些研究也提示由于桩的修复,并不会影响前牙的抗折能力,甚至有可能降低。
“口腔修复常识中桩核修复-桩的固位”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想要了解相关问题的人提供参考,更多口腔知识,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口腔医学知识栏目。
【知识点推荐】
牙修复后过敏性疼痛——2020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史采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