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医学教育网小编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拔罐分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
拔罐分类
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 又称坐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予施术部位,留罐的时间视拔罐后皮肤的反应与患者的体质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 亦称推罐法或拉罐法。拔罐时先在施术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如小儿、年轻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将火罐吸附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出血量视病情而定,少则几滴,多则3——5ml。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热证、实证、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痰疮、丹毒、扭伤、乳痈等。
5.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后出针,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上述拔罐操作时,应根据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注意避免烧伤患者皮肤,留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一般避免出现水泡。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现象的部位,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上文内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拔罐分类”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医学考试信息、复习资料、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实践技能栏目。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