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骨伤科学:肱骨干骨折的五种治疗方式”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肱骨干骨折的五种治疗方式
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如过度牵引、反复多次整复或体质虚、肌力弱的横断骨折和粉碎骨折患者,再因上肢重量悬垂作用,在固定期间可逐渐发生分离移位。如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则可致骨折迟缓愈合甚至不愈合。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防止骨折断端分离移位。
1.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或平卧位。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另一助手提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沿上臂纵轴对抗牵引,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断端分离移位。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根据骨折不同部位的移位情况进行整复。
(1)肱骨干上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近端内侧,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继而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2)肱骨干中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余四指环抱远端内侧向外端提,纠正移位后,术者捏住骨折部,助手徐徐放松牵引,使断端互相接触,微微摇摆骨折远端或从前后内外以两手掌相对挤压骨处,可感到断端摩擦音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骨折处平直,表示基本复位。
(3)肱骨干下1/3骨折: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仅需轻微力量牵引,矫正成角畸形,将两斜面挤按复正。
2.夹板固定
(1)固定方法:前后内外四块夹板,其长度视骨折部位而定。上1/3骨折超肩关节固定,中1/3骨折则不超过上、下关节,下1/3骨折超肘关节固定。并应注意前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果移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方各放一长方形大固定垫,将上、下骨折端紧密包围。固定后肘关节屈曲90°,以木托板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在胸前。
(2)固定垫应用:若仍有轻度侧方移位时,利用固定垫两点加压;若仍有轻度成角,利用固定垫三点加压,使其逐渐复位。若碎骨片不能满意复位时,也可用固定垫将其逐渐压回,但应注意固定垫厚度宜适中,防止皮肤压迫性坏死。在桡神经沟部位不要放固定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而麻痹。
(3)定期检査:要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在固定期间骨折端是否有分离移位。若发现断端分离,术者可一手按肩,一手按肘部,沿纵轴轻轻挤压,加用弹性绷带上下缠绕肩、肘部,使断端受到纵向挤压而逐渐接近。
(4)固定时间:成人约6——8周,儿童约3——5周。中1/3处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应适当延长,经X线复査见有足够骨痂生长才能解除固定。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
(2)合并血管损伤者。
(3)多段骨折手法不能达到满意复位者。
(4)合并同侧肘、肩关节骨折,需早期活动者。
(5)肱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在固定或手法复位后桡神经麻痹加重,需手术探查者。
(6)继发于恶性肿瘤的病理性骨折,通过内固定以减轻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护理上的不便。
4.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骨折迟缓愈合者,应重用接骨续损药,如土鳖、自然铜、骨碎补之类。闭合性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内服药还应加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之品,如黄芪、地龙之类,选用骨科外洗二方,海桐皮汤熏洗。
5.练功活动
初期,骨折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有利于气血畅通。中期,肿胀开始消退后,患肢上臂肌肉应用力做舒缩活动,逐渐进行肩、肘关节活动。后期:骨折愈合后应加强肩、肘关节活动,并配合药物熏洗,使肩、肘关节活动功能早日恢复。
相关推荐:
上文关于“肱骨干骨折的五种治疗方式-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知识点”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信息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