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针灸学重点:得气的临床意义”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临床意义
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取穴准确与否的依据,是施行守气、行气和补泻手法的基础。得气与否、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表明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得气迅速时,临床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难以取效;若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经气仍不至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若初诊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使用正确的针刺方法治疗之后,开始得气或得气较快,表示患者正气恢复,预后良好。《金针赋》所谓“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即为此意。但也应当注意,得气的强弱也因人因病而异,如一般体弱者得气宜弱,健壮者得气宜强,痹证者宜针感强些,面肌痉挛宜针感弱些。
在临床上针刺不得气时,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检查取穴定位是否准确,针刺角度、深浅是否适宜,手法运用是否恰当,据此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和相应手法。若经过上述调整仍不得气,则可采用留针候气法等待气至。留针期间亦可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以促气至。也可使用催气法。
上文关于“中医(专长)针灸学考点—得气的临床意义”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信息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