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部疾患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确有专长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医学教育网的小编特为您整理撰文如下:
[辨证论治]
脐湿、脐疮临床上应辨常证与变证。仅见脐部发红,创面肿胀,有脓水渗出,一般情况尚好为常证;若脐部红肿,有脓性或血性渗出,伴烦躁不宁,甚则昏迷抽风为变证。
对脐血一病应辨轻证、重证。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吮乳俱佳,无明显全身不适症状;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而同时出现吐血、便血。
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的脐疝与脐膨出。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治疗脐湿、脐疮以祛湿生肌、清热解毒为总原则。若热毒炽盛,邪陷心肝则凉血清营,熄风镇惊。配合外治法可增强疗效。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宜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
脐突的治疗以外治为主,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脐湿
证候: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发红。
分析: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为秽毒之邪所侵袭,壅于肌表,故局部渗出脂水,浸淫不干。
治法:收敛固涩。
方药:龙骨散。常用药:龙骨、枯矾收敛燥湿。外用,干撒脐部。
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黄散清热解毒。
二、脐疮
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恶寒发热,啼哭烦躁,口干欲饮,唇红舌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分析:秽毒之邪侵入脐部,壅于肌肤,经络受阻,气血凝滞,发为脐疮。局部红、肿、热、痛,渐为糜烂化脓,溃则脓血流溢。风火交织,邪毒内攻,则见恶寒发热,啼哭烦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外治。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水牛角、甘草清热解毒,防风、荆芥、牛蒡子疏散风邪,加黄连、连翘、蒲公英清解热毒。局部外用金黄散。
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通腑泄热;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景天三七、紫草凉血止血;伴神昏、抽搐,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三、脐血
证候: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舌红口干,甚则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见精神萎靡、手足欠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分析:断脐后,如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溢外出,啼哭时出血加重,静止时稍止。如胎热内蕴,逼血妄行,血循脐带创U外溢,可见脐血鲜红渗泄。脾虚气不摄血,可见脐血色淡,缓渗不止。
治法:胎热内甚者清热凉血止血,气不摄血者益气摄血,结扎松脱者重新结扎脐带。
方药:胎热内盛者用茜根散。常用药:水牛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赤芍;紫草、仙鹤草活血止血。
气不摄血者用归脾汤。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
尿血加大蓟、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形寒肢冷加炮姜炭。
四、脐突
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时,又可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亦无其他症状表现。
分析:腹壁肌肉嫩薄松弛,脐孑L未全闭合,留有脐环,啼哭叫闹,压力过高,致小肠脂膜突人脐中,故脐部光浮胀突……
治法:压脐法外治。
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厚垫脐部,外用纱布扎紧。
若脂膜突出过大,或不能回纳,并见哭闹不安,或年龄已逾2岁仍未见痊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脐部疾患的辨证论治”由医学教育网的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