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是指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亦称“聤耳”“耳疳”“耳底子”“耳痈”“耳湿”“耳中生毒”等。本病为耳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小儿,易造成听力损害,甚至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故应积极治疗。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因宿有肝胆之火,风湿之邪外侵,内外之邪结聚于耳,蒸灼耳膜,热毒炽盛,化腐成脓;或因脾虚湿困,上犯于耳,兼邪毒滞留,水湿邪毒泛溢于耳;或因肾虚,耳窍不健,邪毒易乘虚而入,以致急性实证变为慢性虚证脓耳;亦可因小儿患生他病,致使邪毒滞留,困于耳窍而生本病。本病的治疗应在急性期抓紧时间进行彻底治疗,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还应内治、外治相结合。
(一)问诊要点
本病问诊在于耳内流脓,结合检查证实为脓液由耳膜破损从中流出即可确诊。在问诊时应询问有无耳痛,疼痛部位深浅,有无听力减退,并结合检查,与耳疖、耳疮相鉴别。
本病可分为肝胆火盛,邪气外侵;脾虚湿困,上犯耳窍;肾元亏损,邪毒停聚三型。其问诊应着重了解起病急缓,脓液的量、色、质,结合全身症状进行辨证。一般说来,起病急者属实证,多为肝胆火盛;缓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之证,多为脾虚湿困或肾气亏虚。流脓量多为湿热;脓量少者为肾虚。脓色发黄为湿热;色红为肝胆火炽;白脓或青脓为脾虚;脓色黑腐则为肾虚。脓汁粘稠为火热盛;脓质稀薄则属虚证。
(二)分型问诊
1.肝胆火炽,邪气外侵
问诊:起病急骤,耳内疼痛,起先痛轻渐转剧痛,耳鸣,听力障碍,后耳膜穿孔,脓液流出。脓液量多,色黄或红,质粘稠,伴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初见耳膜红肿,后有穿孔,从穿孔处有脓汁流出。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用蔓荆子散加减。肝胆火盛者,加夏枯草、柴胡;脓已流出者,宜渗湿解毒,活血排脓,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并配合黄连滴耳液滴耳,或用烂耳散吹入耳内。
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问诊:耳内流脓,经久不愈,脓多,质稀,无明显臭味,伴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头晕头重。耳膜穿孔有脓流出。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若脓时稀时稠,色黄为湿热盛者,加鱼腥草、蒲公英、车前子。并配合外治法(同前)。
3.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问诊: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量不多,脓液污秽,或呈块状。有臭味,听力减退。伴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遗精滑泄。耳膜穿孔。或有骨质破坏等。
治法:补肾培元,祛湿化浊。方用知柏地黄丸加鱼腥草、夏枯草、桃仁、红花、皂角刺等。外治法同前。
查看汇总:耳、鼻、喉、口、眼《中医问诊》考点汇总——传统师承临床技能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脓耳问诊的要点与分型”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传统师承和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知识,请持续关注医学教育网传统师承和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