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11月6日 19:00-21:00
详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开始,今天开始复习《中医儿科学》,想必很多同学由于不是很了解这门课程,复习起来会稍显吃力。今天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儿科学》厌食、积滞、疳证、腹痛、便秘、贫血”的内容,这样更好理解。相关内容如下:
1.腹痛是指小儿胃脘以下、脐周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具体可分为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大腹痛;脐周部位的脐腹痛;胳部以下正中部位的小腹痛;脐部以下小腹两侧或一侧的少腹痛。
2.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亦与肝有关。其总的病机为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以调理气机,和中缓急为基本治则。
3.腹痛辨证论治:
腹部中寒证——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药:养脏汤。
乳食积滞证——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药:香砂平胃散。
胃肠结热证——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方药:大承气汤。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理脾,缓急止痛;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丸。
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
4.便秘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主要病位在大肠,与脾、肝、肾三脏相关,病机关键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5.腹痛辨证论治:
食积便秘证——治法:消积导滞通便;方药:枳实导滞丸。
燥热便秘证——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方药:麻子仁丸。
气滞便秘证——治法:理气导滞通便;方药:六磨汤。
气虚便秘证——治法:益气润肠通便;方药:黄芪汤。
血虚便秘证——治法:养血润肠通便;方药:润肠丸。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3岁最常见。病变主要在脾肾心肝,血虚不荣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7.病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喂养不当;(3)诸虫耗气伤血;(4)急慢性出血外伤。
8.实验室检查:
(1)3个月——6岁血红蛋白<110g/L,6岁以上血红蛋白<120g/L。
(2)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20g/L以上。
9.贫血病情分度:
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110g/L,6岁以上90——120g/L;红细胞,(3——4)×1012/L。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红细胞,(2——3)×1012/L。
重度:血红蛋白,30——60g/L;红细胞,(1——2)×1012/L。
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1×1012/L。
10.贫血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方药:六君子汤。
心脾两虚证——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方药:归脾汤。
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益精生血;方药:左归丸。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益阴养血;方药:右归丸。
7.厌食的病位在脾胃,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8.厌食辨证论治:
脾失健运证——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药: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方药:养胃增液汤、益胃汤。
9.积滞的病位在脾胃,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原则。
10.积滞辨证论治:
乳食内积证——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方药: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方药:健脾丸。
11.疳证的病因病机:干疳及疳积重症阶段,因脾胃虚衰,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出现各种兼证。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为“眼疳”;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口疳”;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而见咳嗽、潮热者,称为“肺疳”;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称为“骨疳”;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为“疳肿胀”。
疳证的病位在脾胃,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
12.疳证辨证论治:
(1)常证
疳气证——治法:调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
疳积证——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
干疳证——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
(2)兼证
眼疳证——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方药:石斛夜光丸。
口疳证——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
疳肿胀证——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以上“《中医儿科学》厌食、积滞、疳证、腹痛、便秘、贫血”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