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根据2019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医学教育网老师整理了《传染病学》的考情分析。
传染病学考面广、考点细,不容易抓住,但是网课都有讲到,内容简单、基础,主要出题点有治疗(药物的使用和治疗原则)、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症状(部位)等。根据《传染病学》的考情分析,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传染病学》的考试重点,虽然题目简单,但是希望考生不要轻视,考场上是一分都不能放弃的。
前情提要:
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病毒污染物品间接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骤起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全身酸痛、咽干、乏力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明显。
治疗
(一)治疗原则:隔离患者,早期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 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缩短排毒期,但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目前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普遍存在。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推荐口服剂量是,成人每次75mg,每日2次,连用5日。
扎那米韦:适用于成年患者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
推荐用量为每日20mg,间隔12小时,分两次吸入,连用5日。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为人类嗜肝RNA病毒属;乙型肝炎病毒为嗜肝DNA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为RNA病毒,黄病毒属;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的负链RNA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相应的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阴道分泌物、精液、羊水、唾液、乳汁等)中。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感染者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甲、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手、水、食物等经口感染。散发病例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如水源或食物(如贝类海产品等)被污染可引起局部暴发或流行。甲、戊型肝炎在少见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等传播。
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可通过传染源的各种体液排出体外,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口(显性或隐性)进入易感者的体内而传播。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器具等传播;②母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接触产道血液等传播,也可经哺乳及密切接触传播,或通过胎盘造成宫内感染);③性接触传播;④其他,如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急性肝炎早期血白细胞正常或略高,黄疸期至恢复期白细胞正常或略低。急性重型肝炎白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均可增加。慢性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
(二)尿常规
出现黄疸的患者尿胆素及尿胆原常阳性,且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三)肝功能
1.血清转氨酶
临床用于肝病诊断的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急性肝炎时ALT常常高于AST。
ALT为目前诊断肝炎最有价值的酶活力测定。急性肝炎在潜伏期末ALT即有升高,出现临床症状后即明显升高,可达1000IU/L以上。于病程的4——6周可降至正常。
2.血清胆红素(Bil)
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患如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常表示肝脏损伤严重或有胆汁淤积。
3.蛋白质
肝脏损伤严重(中度、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等)则白蛋白常减少,球蛋白常增加,A/G比值下降或倒置。
4.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肝实质广泛而严重损伤时,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减少, PT明显延长,PTA下降。PTA≤40%为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肯定界限,为重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如PTA<20%则预后不良。
5.转肽酶
肝炎时常增高,持续增高者提示可能迁延不愈;淤胆型肝炎时常明显升高;肝癌、阻塞性黄疸、心肌梗死、胰腺炎、酗酒等患者也可增高或明显增高。
6.碱性磷酸酶(ALP/AKP)
骨骼疾患及肝胆疾患如淤胆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者可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仅轻度增高。生长发育期儿童亦明显增高。
7.甲胎蛋白(AFP)
部分慢性肝损伤、肝硬化患者可轻度升高。AFP明显升高或进行性升高提示有肝细胞癌(HCC)发生。
病原学检查
1.HAV
(1)抗-HAV IgM
一般在病后1周黄疸出现时即可测出,2周时达高峰,1——2个月滴度开始下降,3——4个月大部分消失,为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常用而简便的可靠指标。
(2)抗-HAV IgG
在急性肝炎后期和恢复早期出现,可在体内长期存在。
2.HBV
(1)血清HBV标志物检测
①HBsAg
是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是HBV现症感染指标之一,可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患者以及各种慢性HBV感染者。
②抗-HBs
是感染HBV后机体产生的唯一保护性抗体,抗-HBs阳性见于乙肝恢复期、HBV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接种后。
③HBcAg
血清HBcAg阳性表示血液内含有HBV,患者传染性强,HBV复制活跃。
④抗-HBc
为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抗-HBc是HBV感染的标志,可能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感染HBV后先是抗-HBc IgM阳性(6个月内),随后出现抗-HBc IgG。高滴度的抗-HBc IgM阳性或抗-HBc IgM阳性而抗-HBc IgG阴性为HBV急性或近期感染的标志。
⑤HBeAg和抗-HBe
HBeAg与HBV DNA有着良好的相关性,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的出现预示着病毒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
(2)HBV DNA
是HBV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反映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也常用来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3)HBV现症感染
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确定为HBV现症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③血清抗-HBc 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4)急性HBV感染
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转阳性;②急性期抗-HBc IgM高滴度,抗-HBc IgG阴性或低滴度。具备此两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确定为急性HBV感染。
3.HCV
(1)抗-HCV
抗-HCV阳性可诊断为HCV感染,一般认为抗-HCV是感染的标志(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2)HCV RNA
阳性表示体内有HCV复制,有传染性,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4.HDV
(1)HDAg
HDAg阳性是急性HDV感染的直接证据。
(2)抗-HD
抗-HD IgM阳性是HDV现症感染的标志。
(3)HDV RNA
HDV RNA是HDV现症感染的直接证据,急性HDV感染一过性阳性,慢性HDV感染则持续阳性。
5.HEV
(1)抗-HEV
发病1——2周后抗-HEV转阳性,3——5周后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2)其他 血清和(或)粪便HEAG或HEV RNA阳性或粪便标本中找到HEV颗粒可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 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 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 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5.肝炎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治疗
(一)急性肝炎
恶心呕吐者可予以胃动力药;黄疸持续不退者可用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等。急性乙型肝炎有慢性化倾向者及急性丙型肝炎可考虑应用抗病毒治疗。
(二)慢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及对症治疗、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抗肝纤维化等治疗措施。
1.抗病毒治疗
(1)急性乙型肝炎
目前常用的抗HBV药物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①干扰素:目前常用的是IFN,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
②核苷类似物:目前已经用于临床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等。
(2)丙型肝炎
目前IFN是抗HCV最有效的药物,包括普通IFN和Peg-IFN等。HCV基因型为2、3型者疗效较好,1型者疗效较差。
2.调节免疫疗法
对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IFN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有条件,可试用胸腺肽α1。
3.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γ干扰素及中药冬虫夏草、丹参、桃仁等制剂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三)重型肝炎
1.治疗原则是在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诊断的基础上,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同时进行多环节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必要时可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争取进行肝移植。
2.病因治疗 由HBV引起的重型肝炎应及早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以减轻或阻止免疫病理损伤。不宜使用干扰素。
3.促进肝细胞再生 常用的有:①促肝细胞生长因子(HGF);②前列腺素E1(PGE1);③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4.抗内毒素血症 间歇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抑制肠道菌内毒素释放;口服乳果糖或拉克替醇等,促进肠道内毒素排泄。
相关推荐:
11月3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