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复习备考正在进行中,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复习,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高频考点如下: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按部位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按腹背四肢内外侧分: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五脏的阴阳属性:肝属阴中之阳的少阳;心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脾属阴中之至阴;肺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肾属阴中之阴的太阴。
(4)五体的阴阳属性:体表属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细分,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5)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奇经八脉属阴者包括:阴跷、阴维、任脉;属阳者为:阳跷、阳维、督脉;络脉属阳者分布于体表和身体上部,络脉属阴者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
(6)药味分阴阳: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4.五行相乘:即过度克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5.五行相侮:即反向克制,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6.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1)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藏象学说
1.中医学以生理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3.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主血脉,助小肠化物;小肠化物,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o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可循经上熏于心;小肠虚寒,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证。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气下降可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有利于肺气下降。
病理: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即"气虚便秘");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即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
纳运相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受纳与运化相辅相成。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
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主运化水饮,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主通降下行,喜润而恶燥。
4.肝与胆的关系: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5.肾与膀胱的关系:肾为主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推荐阅读:
以上“快看!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高频考点精讲!”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医学教育网提供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备考经验、精炼知识点以及政策动态变化!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相关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