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是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会涉及到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一)脑血管病
1.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出血部位多为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根据血肿演变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和囊变期。CT、MRI可以确诊。
CT表现:①急性期血肿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密度增高影,边界清楚;周围有环形密度减低影(水肿带);局部脑室受压移位;血液进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可见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内有积血影。②吸收期(发病后3~7天)可见血肿缩小、密度降低,小的血肿可以完全吸收,血肿周围变模糊,水肿带增宽。③发病2个月后进入囊变期,较大的血肿吸收后常留下大小不等的囊腔,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2.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表现为脑沟、脑池、脑裂内密度增高影,脑沟、脑裂、脑池增大,少数严重病例周围脑组织受压移位。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无异常发现,但MRI仍可见高信号出血灶痕迹。
3.脑梗死
常见原因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低血压和凝血状态等。病理上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1)CT表现 ①缺血性脑梗死: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少数病例在血管闭塞6小时即可显示大范围低密度区,其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皮质与髓质同时受累,多呈三角形或扇形,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在等密度区内散在较高密度的斑点影代表梗死区内脑质的相对无损害区;2~3周后,病变处密度越来越低,最后变为等密度而不可见;1~2个月后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②出血性脑梗死:在密度减低的脑梗死灶内,见到不规则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影;由于占位,脑室轻度受压,中线轻度移位;2~3周后,病变处密度逐渐变低。③腔隙性脑梗死:发病12~24小时之内,CT无异常所见;典型者可见小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缘模糊;无占位效应。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1小时即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浅。
(二)脑肿瘤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的有无,并对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颅骨平片的诊断价值有限,CT、MRI是主要的诊断手段。
(三)颅脑外伤
1.脑挫裂伤
CT可见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2.颅内出血
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CT可见相应部位的高密度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