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中医内科职称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med66_cdel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内科职称 > 主任医师资料 > 正文

中医内科高级职称考试复习指导

2012-01-04 16:22 医学教育网
|

一、常见证型记忆模式

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常见证型表现,则可化繁为简。(2)注意总结规律,将症状编成顺口溜。(3)症状不必全记,只要记住主要症状即可。(4)更多情况下,出现一些症状,只要辨出是某个证型,以确定治法、方药及判断病种。

1.阴虚火旺证:

23个字记忆法: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若肾阴虚:23字+肾症:部位症+开窍症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若肝阴虚:23字 + 肝症:肝经循行症+开窍症。(胸胁隐痛、目涩)

若肺阴虚:23字 + 肺症: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若胃阴虚:上11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部症(隐痛)

2.出血证:

7字症状:吐、衄、便、崩、尿、咳、咯 + “血”字。

3.瘀血证:

23字症:某部位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注:瘀血证除上症外,还要注意下例三种原因:久病、外伤、出血。

4.肝气郁结证:

肝经循行症(胸胁少腹胀闷窜痛)+ 情绪症(怒则甚、喜则缓、气出畅)+ 妇女加妇科症(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 舌淡苔白脉弦。

5.肝火上炎证:

头面症状(面红目赤、头晕耳鸣、口苦咽干)+ 肝经循行证 + 里实热证

6.肝阳上亢证:

头面症状(见上)+ 肝阴虚证 + 肾阴虚证。

7.津亏血虚证:

目、舌、口、鼻、唇、皮肤、咽 + 心、脑等部位。

如心血虚:心悸、头晕、口唇舌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

如肝血虚:目干、口咽干等。

如燥邪犯上:目、舌、口、鼻、唇、皮肤、咽等部位干燥症。

8.气虚证:

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活动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首先考虑肺脾气虚。

若心气虚证:上症 + 心悸;脾气虚证:上症 + 纳呆腹胀便溏;若肺气虚证:上症干+ 易感冒、自汗。

9.阳虚证:

畏寒怕冷面色晃白,形体虚肿脉沉舌白。

若脾阳虚:上症 + 消化系症;若肾阳虚:上症 + 腰膝冷痛、小便症。

10.伤食证:

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泻泄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而实,吐泻之后诸症皆减。

二、疾病分型数字概括

复习指导:(1)记病先记分型,以此为纲再记治法、方剂。(2)一提到某病某型,脑中应马上反映出其大题位置如页面的上、中、下等。(3)加粗字体者为本病重点型,应注意其临床表现、选方、病历分析等。

一、分三型的有:

湿阻: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二、分四型的有:

1.感冒: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

2.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3.肺痨: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4.痴呆: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5.癫病: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6.噎膈: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

7.胁痛: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

8.关格:脾肾亏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病及心

9.遗精:君相火旺、湿热下注、劳伤心脾、肾虚不固

10.瘿病: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炽盛、心肝阴虚

11.痿证: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

12.颤震:风阳内动、髓海不足、气血亏虚、痰热动风

13.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

三、分五型的有:

1.狂病:痰火扰神、痰结血瘀、瘀血阻窍、火盛伤阴、心肾失调

2.痢疾:湿热、疫毒、寒湿、虚寒、休息痢

3.汗证:肺卫不固、营卫不和、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

4.痉病:邪壅经络、热甚发痉、温热致痉、瘀血内阻、气血亏虚

四、分六型的有:

1.肺胀:外寒内饮、痰热郁肺、痰瘀阻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2.眩晕: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

3.腹痛:寒邪内阻:湿热积滞、饮食积滞、气机郁滞、瘀血阻滞、中虚脏寒

4.胆胀:肝胆气郁、气滞血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5.淋证: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

6.癃闭: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阳衰惫

五、分七型的有:

1.疟疾:正疟、温疟、寒疟、热瘴、冷瘴、劳疟、疟母

2.心悸: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

3.胸痹: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阻闭、瘀血痹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4.失眠:心火偏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失和、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5.内伤发热:气郁、血瘀、湿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六、分八型的有:

1.外感发热:卫表、肺热、胃热、脾胃湿热、、胆热、腑实、大肠湿热、膀胱湿热

2.胃痛: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脾胃虚寒

3.鼓胀: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出血、神昏

4.郁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

六、按外感与内伤分型的有:

1.咳嗽: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头痛: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肝阳、肾虚、气血虚、痰浊、瘀血

七、按实证与虚证分型的有:

1.喘证:实喘:风寒闭肺、痰热遏肺、痰浊阻肺、饮凌心肺、肝气乘肺。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2.痞满:实痞: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虚痞:脾胃虚弱。

3.呕吐:实证: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4.呃逆: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

5.便秘:实秘: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寒积滞;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八、特殊分型法:

1.哮证:发作期:寒哮、热哮。 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2.中风:中经络、中脏腑

3.痫证:发作期:阳痫、阴痫;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气虚血瘀、心脾两虚、肝肾阴虚

4.泻泄:急性:寒湿、湿热、伤食;慢性:脾虚、肾虚、肝郁

5.黄疸:阳黄:湿热兼表、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发黄;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郁、脾虚血亏

6.水肿:阳水: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清、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阳衰微

7.消渴: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8.虚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9.积聚:聚证:肝气郁滞、食浊阻滞。积证:气滞血阻、气结血瘀、正虚瘀结

10.厥证:气厥;血厥:痰厥:暑厥。

11.痹证:行痹:痛痹:着痹;热痹、wang痹、气血亏虚

三、中内学习精华集要

本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理论部分,又有临床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或考试过程中,深感困难,且及格率较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学习本学科的基本规律,按此学习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

(一)不同系统共有病因病机的提取

教材所涉疾病虽多,都按系统归类。如肺系各个疾病病因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与肺有关,据肺的生理病理,肺主皮毛,皮毛应外,故外感因素是本类疾病共有的病因,而外感中又以风寒因素为主。该系发病的内在因素是本脏自虚(肺气虚及肺阴虚),又因肺系多由“气”、“痰”的异常引起,故肺病又与主疏泄,生痰的脏腑有关,即与肝、脾密切关联。所以本系的病因病机都可从外感六淫、内伤(肺的气阴虚,肝脾功能失调)方面考虑。急性病重在外感,慢性病重在内伤。再如心脑系病证,因心藏神,主血脉,故精神因素(情志)、心脏本虚(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是引起本系病证的两大主要病因。病因病机是理解该病及指导分型的主要思路,熟悉本部分内容,对掌握辨证治疗甚为重要,不可忽视。

其它系统病证可归纳如下。

消化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饮食所伤:脾胃运化水谷,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能力下降,从而产生呕吐、胃痛、泄泻、腹痛、噎膈等病证。

情志刺激:肝主疏泄,助消化,疏泄正常,脾胃运化功能强健。若情志郁结,疏泄不及,肝可犯脾胃,导致胃痛、呕吐、泄泻等。

感受寒湿: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故寒湿易侵犯脾胃致呕吐、泄泻、胃痛、腹痛等

脾胃自病:主要有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两种,也是消化系统虚证中的最常见两型。

肝胆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情志所伤:肝胆病变主要是肝胆的功能失调所致,其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会导致血瘀的病理,就出现胁痛、鼓胀、积聚等病。

瘀血内结:肝主疏泄,肝藏血,肝郁易致气滞,气滞易导致血瘀或外伤等因素出现胁下疼痛,积块等症。

肝脏自虚:主要为肝阴、肝血不足,阴血不足,胁络失养,常表现为胁痛等病。

心脑系统常见共有病因:

肝阳上亢:老年人,素体肝阴不足导致阳亢或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阳亢,常见眩晕、中风等。

肾阴精不足: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若年老或久病,肾阴精亏损,会出现老年疾病如中风、眩晕、痴呆等。

痰浊内生:年老之人,形体肥胖,或常食肥甘食品,损伤脾胃,痰湿内生,湿浊阻滞,清阳不升,导致中风、眩晕等。

气血亏损:久病或年老气血不足,脑失养,易导致神经系统病证。

泌尿系统疾病常见共有病因:

肾虚:肾无实证之说,故肾系病变常有肾阴亏虚、肾阳不足等病理产生,多为久病、年老、房劳等因素引起。

另外,气血津液病证及肢体经络病证都是上面的具体深化,学习时要前后联系。

(二)同证异方纵横

从临床角度讲,相同的证候即可以使用相同方剂治疗,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剂,教材中相同的证候,却选用了不同的方剂,增加了学生记忆难度。我们把常见的证型归纳如下:证 候 病 名 治 法 方 剂

脾胃虚寒或气虚

血证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胃痛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呕吐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泄泻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参苓白术散腹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呃逆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汤痞满 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便秘 补气润肠,健脾升阳 黄芪汤内伤发热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虚劳 健脾益气 加味四君子汤虚劳 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汤萎病 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胃癌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理中汤胃

阴不足 胃痛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呕吐 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麦门冬汤呃逆 益胃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阴虚火旺 肺痨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心悸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黄连阿胶汤胸痹 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失眠 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胁痛 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一贯煎郁证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郁证 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滋水清肝饮尿血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齿衄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内伤发热 滋阴清热 清骨散

肝气郁滞 喘病 开郁降气 五磨饮子胸痹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柴胡疏肝散癫病 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柴胡疏肝散加味胃痛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痞满 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越鞠丸腹痛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呕吐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呃逆 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五磨饮子泄泻 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痛泻要方便秘 顺气导滞 六磨汤胁痛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胆胀 心肝利胆,理气通降 柴胡疏肝散淋证 利气疏导 沉香散癃闭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沉香散积聚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木香顺气散厥证 开窍,顺气,解郁 五磨饮子肝癌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阻 心悸 活血化瘀,理气和络 桃仁红花煎胸痹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眩晕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通窍活血汤痴呆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通窍活血汤狂病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通窍活血汤胃痛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失笑散合丹参饮腹痛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噎膈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通幽汤鼓胀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胁痛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血府逐瘀汤癃闭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代抵当丸郁证 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血府逐瘀汤内伤发热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头痛 活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痉病 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通窍活血汤腰痛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身痛逐瘀汤肺癌 活血散瘀,行气化滞 血府逐瘀汤肝癌 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复元活血汤胃癌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膈下逐瘀汤

痰热 咳嗽 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喘病 清热痰热 桑白皮汤肺胀 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失眠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心悸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狂病 清泄肝火,涤痰醒神 程氏生铁落饮痰

浊痰浊 咳嗽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喘病 化痰降逆 同上胸痹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眩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痴呆 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洗心汤痞满 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二陈汤合平胃散呕吐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头痛 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肺癌 行气化痰,健脾燥湿 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胃癌 燥湿化痰 导痰汤肾

阴不足 消渴 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六味地黄丸头痛 滋阴补肾 大补元煎腰痛 滋补肾阴 左归丸

肾阳不足 泄泻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四神丸便秘 温阳润肠 济川煎水肿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癃闭 温补肾阳,化气利尿 济生肾气丸内伤发热 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腰痛 温补肾阳 右归丸阳

虚水泛 喘病 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肺胀 温阳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心悸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苓桂术甘汤

肝火 咳嗽 清肝泻火,化痰止咳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眩晕 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失眠 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郁证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鼻衄 清肝泄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咳血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吐血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瘿病 清肝泄火 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肺

阴 咳嗽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肺痨 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月华丸萎病 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清燥救肺汤

湿热 感冒 暑湿-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外感发热 脾胃湿热-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王氏连朴饮外感发热 大肠湿-热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热、淋、癃 膀胱湿热-清利膀胱湿热 八正散湿阻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 王氏连朴饮痢疾 湿热-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胃痛 脾胃湿热-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清中汤腹痛 湿热积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泄泻 湿热泄泻-清肠利湿 葛根芩连汤黄疸 清热化湿,佐以解表(湿热兼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黄疸 热重于湿-清热利湿,通腑化瘀 茵陈蒿汤胁痛 湿热蕴结-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龙胆泻肝汤胆胀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茵陈蒿汤鼓胀 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水肿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遗精 湿热下注-清热利湿 程氏萆懈分清饮血证 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血证 下焦湿热-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汗证 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龙胆泻肝汤内伤发热 湿郁化热-利湿清热 三仁汤痿病 湿热浸淫-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加味二妙散腰痛 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和络 加味二妙散

(三)同方异病归纳

即同一方可以治疗不同疾病之义,虽疾病不同,但所治病机一样,故可同方治疗。常见下方应注意:

1.归脾汤:汗证、心悸、眩晕、失眠、郁证、血证

2.补中益气汤:见上表中

3.龙胆泻肝汤:汗证等见上表中。

4.柴胡疏肝散:见上表中。

5.六磨汤:便秘、积聚、

6.五磨饮子:喘证、厥证、呃逆。

7.沉香散:淋证、癃闭、

8.天王补心丹:瘿病、虚劳、胸痹。

9.参苓白术散:痿证、泄泻。

10.羌活胜湿汤:痉证、头痛。

11.养心汤:癫狂、虚劳。

12.王氏连朴饮:外感发热、湿阻

13.葛根芩连汤:外感发热、泄泻

14.八正散:外感发热、淋证等。

15.大柴胡汤:外感发热、黄疸等。

16.藿香正气散:湿阻、呕吐、泄泻等。

17.黄连温胆汤:心悸、失眠

……

几个饮:

何人饮——疟疾——劳疟

清肺饮——癃闭——肺热壅盛

参苏饮——感冒——气虚感冒

调营饮——鼓胀——肝脾血瘀

七福饮——痴呆——髓海不足

五皮饮——水肿——水湿浸渍

实脾饮——水肿——脾阳虚衰

程氏萆解分清饮——膏淋、遗精

四味回阳饮——厥证——气厥虚证

黄连清心饮——遗精——君相火旺

几个饮子:

五磨饮子:见上:

疏凿饮子——水肿——湿热壅盛

小蓟饮子——血淋、尿血

清中汤——胃痛——脾胃湿热

清胆汤——胆胀——胆腑郁热

沉香散——淋证、癃闭——气淋实证、肝郁气滞

妙香饮——遗精——劳伤心脾

越婢加术汤——水肿——风水泛滥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痰热郁肺

通幽汤——噎肺——瘀血内结

通瘀煎——厥证——血厥实证

藿香正气散——湿阻、呕吐、泄泻

不换金正气散——痢疾——寒湿痢

正气天香散——腹痛——寒邪内阻

以上为常见方,其它方平时应细心归纳总结,进行补充,前后互参,方可使知识系统化。

试题举例:程氏萆解分清饮可用治疗下列病证(多项选择)

A膏淋 B消渴 C水肿 D尿浊 E遗精

(四)熟悉方剂分级

为了便于讲解和学生复习,笔者将中内所列方剂,人为划分为一、二、三级。所谓一级方是该证治法的第一出现方;二级方是在一级方后段落中出现的方剂;三级方是一些兼变证使用方。目前,由于试题难度增加,二、三级方的考试内容逐渐增多,而大纲要求仍以一级方为主,兼以二、二级。

(五)铭记总病因病机

1.感冒:病因以“风邪”为主。“卫表不和”是感冒的病机特点。

2.外感发热:六淫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病机阳盛则热,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

3.痢疾: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4.咳嗽: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5.哮病:气候因素为主。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6.喘病: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

7.肺胀:病理因素有痰浊、水饮、瘀血、气虚、气滞,它们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

8.肺痈:其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9.肺痨:痨虫是发病的原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病理性质的重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10.胸痹: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以血瘀、痰浊多见。

11.眩晕:病性以虚者居多。

12.中风:中风之发生,病机虽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13.痴呆:本病的发生,不外乎虚、痰、瘀。

14.痫病:多由痰、火、瘀为内风触动,至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

15.癫病:以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病机关键。

16.狂病:痰火瘀血闭塞心脑,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关键。

17.胃痛: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18.痞满: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19.腹痛:基本病机是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腑腑经络失养,不通则痛。

20.呃逆: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21.噎膈: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而致食管干涩,食管、贲门狭窄。

22.泄泻:外感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当中脾虚最为关键。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23.黄疸:主要是湿浊之邪。

24.胆胀: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液失于通降。

25.鼓胀: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26.淋证:病机主要是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

27.关格:基本病机为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逆犯胃。

28.郁病: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腑腑阴阳气血失调。

29.血证: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归结为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30.消渴:病机主要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发生两种变化。

31.积聚:气滞、血瘀、痰结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32.厥证: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3.瘿病:气滞痰凝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日久引起血脉瘀阻,致气、痰、瘀为患。

34.头痛: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的基本病机。

35.痹病: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36.痿证:一般是热证、虚证居多:痿证虽以内热为本,又多与肺热有关。

37.颤振:病理因素为虚、风、痰、火、瘀。以阴精亏虚为主。

38.腰痛: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肾虚是发病关键。

(六)治则治法浏览

1.感冒: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的原则。

2.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具体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五个方面。

3.湿阻: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4.痢疾:祛邪导滞、调气和血、顾护胃气。

5.疟疾:祛邪截疟。

6.咳嗽: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7.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8.喘病:实喘治以祛邪利气,虚喘治以培补摄纳。

9.肺痈: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以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10.肺痨:治疗当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原则。

11.眩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2.失眠: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加以安神定志

13.癫病:理气解郁,畅达神机

14.狂病:降火、豁痰、活血、开窍以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本。

15.胃痛:理气和胃止痛。

16.痞满:调理脾胃,理气消痞。

17.呕吐:和胃降逆止呕

18.呃逆: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19.噎膈: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润燥,分清标本虚实。

20.泄泻:运脾祛湿

21.蛔虫:驱虫、安蛔、调理脾胃

22.钩虫:驱除钩虫、补益气血及调理脾胃

23.绦虫:驱除绦虫,调理脾胃

24.黄疸: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25.胆胀: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26.水肿: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27.淋证: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28.癃闭: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

29.郁病: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30.血证: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31.消渴: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32.虚劳:以补益为基本原则。重视补益脾肾。

33.厥证:醒神回厥

34.瘿病: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35.痹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36.萎病:独取阳明、泻南补北、治兼夹证、慎用风药。

37.颤振: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38.肺癌: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39.大肠癌: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40.白血病:清热解毒,养阴补气,活血化瘀。

注:某些病分型治法的相同点

1. 感冒:均有解表二字。即治病因之法+解表2. 3. 湿阻:zby(三个字母的意思是“治病因”,下同)+化湿4. 5. 痢疾:实证:zby+调气行血6. 7. 咳嗽:外感:zby+宣肺止咳;内伤:zby+化痰止咳。

8. 9. 哮病:发作期:zby+化痰平喘10. 11. 肺痨:zby+滋阴12. 13. 心悸:前四型虚证:zby+养心安神。

14. 15. 失眠:zby+安神16. 17. 胃痛:zby+理气(和胃)止痛18. 19. 痞满:实证:zby+理气消痞20. 21. 呕吐:zby+和胃降逆22. 23. 呃逆:zby+降逆止呃24. 25. 噎膈:zby+润燥(养阴)

26. 27. 泄泻:慢性泄泻:zby+止泻28. 29. 黄疸:zby+利湿30. 31. 鼓胀:zby+利水32. 33. 水肿:zby+行水(利水)

34. 35. 淋证:zby+通淋36. 37. 癃闭:zby+通利小便38. 39. 郁证:实证:zby+理气解郁40. 41. 血证:火型:zby+凉血止血;气虚型:益气摄血42. 43. 消渴:zby+养阴生津44. 45. 瘿病:zby+理气化痰,消瘿46. 47. 痹病:zby+三气杂致+通络48. 49. 痉证:zby+止痉50. 51. 痿病:zby+筋脉52.常见证型基本治法

瘀血:活血化瘀

肝郁:疏肝解郁

阴虚:滋阴

(七)涉及脏腑总汇

1.感冒:肺卫

2.外感发热:肺卫、胃、胆、大肠、膀胱

3.湿阻:脾

4.痢疾:大肠、脾胃有关

5.疟疾:半表半里

6.咳嗽:肺、肝脾肾

7.哮证:肺脾肾:后期及心

8.喘证:肺脾肾、心肝

9.肺胀:肺、肾、脾、心、肝。

10.肺痨:肺、肾、脾、心、肝。

11.失眠: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胆胃有关。

12.眩晕: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有关。

13.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14.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有关。

15.癫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有关。

16.痫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有关。

17.狂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胆有关。

18.痴呆: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19.中风: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20.胃痛:胃,与肝脾、胆肾有关。

21.痞满:胃,与肝脾有关。

22.呕吐:胃,与肝脾有关。

23.呃逆: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

24.噎膈: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有关。

25.泄泻:大小肠,胃肝脾肾

26.黄疸:脾胃肝胆

27.胁痛: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28.胆胀:胆,与肝胃有关。

29.鼓胀:肝脾肾

30.水肿:肺脾肾,以肾为本,与心也有关。

31.淋证:肾与膀胱,与肝脾有关。

32.癃闭:膀胱,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

33.关格:以肾为主,肾脾胃心肝肺同病。

34.遗精:主要在肾和心,与脾肝密切相关。

35.阳痿:病位在肾,与脾胃肝关系密切。

36.郁病:肝脾肾心。

37.消渴:肺胃肾。

38.积聚:肝脾。

39.瘿病:心肝。

40.头痛:病位在头,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41.痉病:肝脾胃肾及督脉密切相关。

42.痿病:肝肾肺胃。

43.颤震:脑髓及肝脾肾。

(八)熟悉重要经典原文

1.咳嗽:《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张景岳“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2.喘证:叶天士“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3.肺痨:“其邪展转,乘于五脏”

4.胸痹:《灵枢·五味》“心病宜食薤”

5.失眠:《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6.郁证:《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临证指南医案》“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7.癫狂:《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8.噎膈:叶天士“食管狭窄使然”

9.泄泻:《难经》“湿多成五泄”。《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10.痢疾:张景岳“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1.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12.眩晕:《丹溪心法》“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无虚不能作眩”

13.中风:刘河间:“心火暴甚”;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痰生热”;王履“真中、类中”;李中梓“闭、脱”;叶天士“水不涵木,肝阳偏亢”;王清任“气虚”。

14.水肿:《景岳全书》“凡水肿等证,及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15.淋证:《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金匮要略》“淋家不可发汗”

16.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17.痿证:《素问·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肺热叶焦”;朱丹溪“泻南方,补北方”

18.虚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19.消渴:《圣济总录》“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证治准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医学心悟》“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九)辨证要点一览

湿阻:辨寒热

痢疾:辨寒热、虚实。

哮病:辨寒热、虚实。

痞满:辨寒热、虚实

便秘:辨寒热、虚实

胃痛:辨寒热、虚实、气血

腹痛:辨寒热、虚实、气血、急缓、部位

呃逆:辨寒热、虚实、轻重

泄泻:辨寒热、虚实、泻下物、急缓、肝脾肾

积聚:辨虚实、积与聚、部位

失眠:辨虚实、脏腑

痫病:辨虚实、轻重

喘病:辨虚实、病位

厥证:辨虚实、气血

瘿病:辨虚实、火热

痹病:辨虚实、病邪偏胜

萎病:辨虚实、脏腑

遗精:辨虚实、脏腑

颤振:辨虚实、标本

汗病:辨虚实、阴阳

胆胀:辨虚实、缓急

鼓胀:辨虚实、缓急、气滞血瘀水停主次

癃闭:辨虚实、主因

内伤发热:辨虚实、轻重

肺胀:辨标本虚实、脏腑阴阳。

噎膈:辨标本虚实

咳嗽:辨外感内伤、虚实。

胁痛:辨外感内伤、虚实、气血

痉病:辨外感内伤、虚实寒热

腰痛:辨外感内伤、虚实标本

头痛:辨外感内伤、疼痛性质、疼痛部位、诱因。

肺痨:辨病性、病位、主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胸痹:辨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

眩晕:辨脏腑、虚实、体质、标本

黄疸:辨阳黄阴黄、湿热偏重、急黄

水肿:辨阳水阴水。

淋证:辨类别、虚实、标本缓急

消渴:辨病位、标本、本证与并发症

(十)典型的和非典型的名词界定

名词解释在各类考试中占有一定份量,典型的名词易于掌握,如对各疾病名称的解释,什么是肺胀、消渴、虚劳、中风、血淋等。但不典型的名词或换一种说法,学习中更应注意,如什么是滞下、单腹胀、瘟黄、消瘅、时行感冒、膈消等。这些名词多隐藏在概述部分或治疗部分,复习过程要全面理解。

1.典型的名解如下:

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哮病、喘、肺胀、肺痈、肺痨、心悸、胸痹心痛、眩晕、中风、失眠、痴呆、痫病、癫病、狂病、痞满(胃痞)、呃逆、噎膈、黄疸、胆胀、鼓胀、水肿、淋证、膏淋、癃闭、关格、郁病、血证、汗证(自汗、盗汗)、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积聚、厥证、瘿病、痹病、痿病、颤震、癌症。(42个)

2.不典型的名解如下:

时行感冒、疰夏(P39)、疫毒痢、休息痢、疟母、喘脱、怔忡、真心痛、类中风、真中风、口僻、嘈杂、风水、膏淋、血淋、尿浊、梅核气、脏躁、便血、尿血、咳血、葡萄疫、痰厥、偏头痛、雷头风、真头痛、肺热叶焦、甘温除热、肾着、脱汗、战汗(31个)

(十一)掌握相关病证的鉴别

类证(病)鉴别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教材的熟练程度等,要求学生平时须通读教材,前后互参,深刻理解,不但对教材中提出明显鉴别之处予以掌握,如鼓胀与水肿、肺痨与虚劳、噎膈与反胃、厥证与中风、血淋与尿血等等。而且未明显提出的鉴别也要细心归纳,如与“气、血、水”三者病理因素相关的疾病有哪些?有何不同?黄疸与泄泻发病都与湿邪有关,治法有何异同?要举一反三,才能答题自如。

一级鉴别题:

1. 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 3. 泄泻、痢疾4. 5. 鼓胀、水肿6. 7. 积与聚8. 9. 喘与哮10. 11. 惊悸、怔忡12. 13. 癫、狂14. 15. 呕吐、反胃、噎膈16. 17. 黄疸、萎黄、黄胖18. 19. 尿血与血淋20. 21. 尿浊与膏淋22. 23. 癃闭、淋证24. 25. 咳血、吐血26. 27. 痹与痿28.二级鉴别:

1. 普感与时感2. 3. 喘与气短4. 5. 肺劳与虚劳6. 7. 脏躁与痴呆8. 9. 呃逆、嗳气、干呕10. 11. 便秘、积聚12. 13. 梅核气与噎膈14. 15. 瘿病、瘰疠16.三级鉴别:

1. 肺痈与风温2. 3. 癫病与痴呆4.特殊鉴别

1. 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 3.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4. 5. 阳水与阴水6. 7. 阳黄与阴黄8.(十二)病例分析的实践运用

中内是一门临床学科,故学习过程中应密切联系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考试也往往有1-2题病例分析,所占分数比例较高。遇到此类题型,可从以下思路解题:

1.患者年龄:根据年龄可初步判断疾病范围及类别,如发病五十岁以上,多为老年病如胸痹、中风、肺胀等。

2.重视主诉:主诉症状或病例分析所列诸症状中的首要症状是诊断该病的关键词,如一患者上腹部疼痛时作,痛势绵绵,喜温喜按,食后痛减, 呕吐清水,纳差,乏力,手足不温,大便质稀,日行1-2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因“上腹部疼痛”在前,故正确诊断应为“胃痛”,而不应诊断为呕吐或泄泻、腹痛等。

3.结合病程:若为数小时,几天甚至月余,可能是实证;若几年、几十年可能为虚证。

4.不忘兼症:主兼症结合可判断疾病证型。

5.考虑多发病、常见病:以临床常见病入手,考虑每系统中最重要疾病,如肺系要重视哮、喘、肺胀、咳嗽等。心脑系要重视胸痹、心悸、失眠、眩晕等。肾系要重视水肿、淋证等。消化系重视胃痛、泄泻、痢疾等。肝胆病重视胁痛、黄疸等。肢体经络要重视头痛、痹病等。气血津液病证要重视消渴、内伤发热等。

病例部分答题可从下面顺口溜得到启示:

第一症状(或主诉)判疾病

次要症状定证型

病程长短审虚实

最后舌脉来验证

四、记忆方法精彩点评

(一)疾病定义的记忆方法

记法:疾病概念要全面,因机位症与特点。

即疾病的定义一般包含病因、病机、位置、症状、本病的特点五部分内容。如哮病的概念为病因: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病机: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位置:肺;症状: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特点: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这种思维记忆模式可贯穿于所有疾病定义中。

另外:某些因机位症与特点相关性的疾病学习时应前后比较。如症状的相同性:消渴的三大症:多饮、多食、多尿;痢疾的三大症: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肺痈四大症:热、咳、疼、痰;肺痨四大症:咳嗽、咳血、潮热、盗汗。湿阻的五大症:重、闷、呆、腻、濡;痹病的五大症: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肿大。

(二)疾病病因的归纳记忆

常见特别的有:

眩晕:虚、火、风、痰、瘀

头痛:虚、火、风、痰、瘀

中风:虚、火、风、痰、气、血

痫病:痰、火、瘀

狂病:痰、火、瘀

痴呆:虚、痰、瘀

癫病:气滞、痰结、血瘀

积聚:气滞、痰结、血瘀

瘿病:气滞、痰结、血瘀

鼓胀:气滞、血瘀、水停

胸痹: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消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痨:阴虚火旺为主

(三)疾病分型的记忆技巧

记病先记型,该病分哪些型,每一分型分别在教材中哪一面上,是左页还是右页,在这一页的上面、下面、还是中间等。只有分型完全掌握以后,才能从整体观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才能熟练地选方和分析病例。

1.从病因记:原则上病因有几条,往往分型就有几型。如癃闭有六条大原因,分型也相应分为六型。萎病四个原因,分型也有四型。

2.从部位记:按照人体一定解剖部位记忆,打乱教材分型,从上往下记。如癃闭分型六大类,自上而下按部位,即肺→脾→肝→肾→膀胱→尿道。外感发热:肺→胃→胆→大肠→膀胱。

3.从病理记:疾病分型虽多,但型型之间往往密切关系,在病理上相互联系,这种病理关系应从所学的中基理论中去体会。如郁病实证分四型: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其实这四型都与第一型有关,可归纳为“一郁而三变”,即肝郁一变气滞化火。二变气滞血瘀。三变气滞生痰。再如胆胀分六型,也可概括为“一郁三变加阴阳”六型。

4.从比较记:前后疾病应相互考虑,在分型上某些相同性可放在一起记忆。如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而外感头痛分为风寒、风热、风湿,外感咳嗽分为风寒、风热、风燥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特殊记:根据分型中的证型特点,把所有的证型统一考虑进行记忆。如泄泻分六型,可用实证“湿、热、食”,虚证“脾、肾、肝”记忆,即寒湿泻、湿热泄、伤食泄、脾虚泻、肾虚泄、肝郁泄。再如水肿前四型可概括为“一风而三湿”,即风水泛滥+湿毒浸淫、水湿浸清、湿热壅盛。

五、题型答题指导

1.单项选择题

(1)注意教材中病名的出处、重点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病因病机、主要病因病机、治则概要、首辨内容、常见及重要型选方治法等。(2)每年必试题,一般为10道题,每题1分。(3)答题技巧:内容熟悉者,可直接标出答案,答案有疑者,可用排除法。(4)单项选择题较容易,若10分的话,应至少取得7分以上,总分有可能及格。

2.多项选择题

(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须从多方面理解。(2)复习时应重视重点证型中的临床表现、某一证型中的多个方剂、一方多用问题、某病涉及的部位、重要病的病因、治法概要、辨证要点概要等。(3)本类型题为每年必试题,10个小题,共10分,得分率最低,一般得0~5分,应至少得4分,平时应加强此类型题的练习。

3.填空题

(1)为每年必试题,占10~15分。(2)复习时重视病的辨证部分、治则治法、基本病理概括、病理因素、特殊证型的小治法、重要证型的选方等方面,这是出题的主要内容。(3)带引号的原文内容填空时,要遵守原文精神,不得更改或遗漏。(4)所填内容每空一般为2~6个字,不宜多写,以免浪费考试时间。

4.名词术语解释题

(1)注意疾病病名的名词解释,如湿阻、真心痛、肺痈、鼓胀等。(2)尤其注意文献论述及论治部分中的不典型名词,如滞下、尿浊、痨瘵、真中风、时行感冒、膈消等。(3)一个名词解释为2分,多为5个。一般一个词中至少有两层意思,即基本说法和临床表现,答题时要注意。

5.简答题

(1)复习时重视常见证型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重要疾病的治疗原则、典型的病因病理、类证鉴别等。(2)本类型为必试题,一般4~6题,每题4~5分。(3)答题不全面,思路不清渐,是答本题时常见的错误。(4)本题为重要得分题,每一小题不得被扣多于2分。

6.论述题

(1)为简答题的进一步延伸,要求从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内科学诸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2)复习时要重视某一疾病脏腑之间的关系变化、病因与病机的进一步论述、教材中大的重要的治疗原则、类似同证的表现与治法异同等。(3)多为1~2道题,总分10~20分。

7.病案分析题

(1)复习时重视每一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每系统中需注意3~4个此类疾病,这往往是出病例的关键处。(2)分析必需熟悉教材内容,即出现一部分临床表现,应立即反应到教材出处。(3)病名诊断最为关键,只有病名确立后,才能定治法、方药等。因此,对病名的诊断要仔细认真,多面核对,尤其注意类似疾病的误诊。(4)答题时要重视主诉,以判断病名,次要症状协助主症定证型,考虑病程长短审虚实,最后舌脉去验证所判断的证型。(5)从近年看,本题类型一是病例选择题,二是病例填空题,前者较后者容易,一般是10分。(6)疾病的诊断依据主要从诊断要点去考虑。证型分析要符合中医理论,从中医诊断学去考虑,言简意赅,分析准确。

六、几个凡是

1.凡是疼痛病证原因都有寒邪,故头痛、心痛、胃痛、腹痛、腰痛第一型均是寒邪型(胁痛除外)。

2.凡是疼痛病证分型都有瘀血型。

3.凡是头部疾病的血瘀型用方都是通窍活血汤(头痛、眩晕、痴呆、狂病、痉病),但要注意痫病、中风病中的气虚血瘀型,还要注意狂病中的痰结血瘀型用方是癫狂梦醒汤。

4.凡是湿邪致病均可从湿的五大特点来考虑症状:重、闷、呆、腻、濡。

5.凡是疾病发生均可从四大发病原因考虑:外邪、饮食、情志、正虚。

6.凡是调护者均可从四方面考试: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避风寒。

7.凡是气虚出血用方皆为归脾汤。

8.凡是治湿方剂的组成皆可从宣、化、燥、利四类药考虑。

9.凡是头部疾病,其病因皆有风(外风或内风)。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题库软件
中医内科学职称考试题库软件(初/中/高级)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卫生高级职称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