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部分已经公布,医学教育网及时编辑整理了2017年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希望考生们及时确认,制定复习计划。最后医学教育网祝大家考试顺利通过。
免费下载:2017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基础知识(Word版).doc
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
《中药专业》(初级士)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 科目 |
中 药 学 |
一、药性理论 | (一)四气 |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二)五味 |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 1 | ||
(三)升降浮沉 |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 | ||
2.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四)归经 |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 1 | ||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1 | |||
(五)毒性 | 1.毒性的含义 | 1 | ||
2.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 1 | |||
3.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 1 | |||
二、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 (一)中药的配伍 | 1.配伍的意义 | 1 | |
2.配伍的内容 | 1 | |||
(二)中药的用药禁忌 | 1.配伍禁忌 | 1 | ||
2.妊娠用药禁忌 | 1 | |||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1 | |||
三、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 (一)剂量 | 确定剂量的因素 | 1 | |
(二)用法 | 1.特殊煎法 | 1 | ||
2.服药法 | 1 | |||
四、解表药 |
(一)概述 |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解表药的功效 | 1 | |||
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发散风寒药 | 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发散风热药 |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清热药 | (一)概述 | 1.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清热药的功效 | 1 | |||
3.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清热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清热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清热泻火药 |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栀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清热燥湿药 |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马齿苋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清热凉血药 |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六)清虚热药 | 青蒿、地骨皮、白薇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七、祛风湿药 | (一)概述 | 1.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祛风温药的功效 | 1 | |||
3.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祛风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祛风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祛风寒湿药 |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祛风湿热药 | 秦艽、防己、豨莶草、雷公藤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祛风湿强筋骨药 | 五加皮、桑寄生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八、化湿药 | (一)概述 |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湿药的功效 | 1 | |||
3.化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九、利水渗湿药 | (一)概述 |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3.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利水渗湿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利水渗湿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利水消肿药 |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利尿通淋药 | 车前子、滑石、木通、瞿麦、萹蓄、石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利湿退黄药 | 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温里药 | (一)概述 |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温里药的功效 | 1 | |||
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一、理气药 | (一)概述 |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理气药的功效 | 1 | |||
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乌药、香附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二、消食药 | (一)概述 | 1.消食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消食药的功效 | 1 | |||
3.消食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消食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三、驱虫药 | (一)概述 | 1.驱虫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驱虫药的功效 | 1 | |||
3.驱虫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中 药 学 |
4.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使君子、槟榔、南瓜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四、止血药 | (一)概述 | 1.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止血药的功效 | 1 | |||
3.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凉血止血药 | 小蓟、地榆、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化瘀止血药 | 三七、茜草、蒲黄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收敛止血药 | 白及、仙鹤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温经止血药 | 艾叶、炮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五、活血化瘀药 | (一)概述 | 1.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3.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活血化瘀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活血化瘀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活血止痛药 |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活血调经药 |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活血疗伤药 | 土鳖虫、马钱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破血消癥药 | 莪术、三棱、水蛭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药 | (一)概述 |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温化寒痰药 |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前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清化热痰药 |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前胡、胖大海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止咳平喘药 |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桑自皮、葶苈子、白果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七、安神药 | (一)概述 | 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安神药的功效 | 1 | |||
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重镇安神药 |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养心安神药 | 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远志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八、平肝息风药 | (一)概述 | 1.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3.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平肝息风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平肝息风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平肝息风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平抑肝阳药 | 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罗布麻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息风止痉药 | 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十九、开窍药 | (一)概述 | 1.开窍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开窍药的功效 | 1 | |||
3.开窍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具体药物 | 麝香、冰片、苏合香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二十、补虚药 | (一)概述 | 1.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补虚药的功效 | 1 | |||
3.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补气药 | 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补阳药 |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杜仲、续断、肉苁蓉、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蛤蚧、冬虫夏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补血药 |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五)补阴药 |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枸杞子、黑芝麻、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二十一、收涩药 | (一)概述 | 1.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2.收涩药的功效 | 1 | |||
3.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4.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 1 | |||
5.各类收涩药的性能特点 | 1 | |||
6.各类收涩药的功效 | 1 | |||
7.各类收涩药的适应范围 | 1 | |||
(二)固表止汗药 | 麻黄根、浮小麦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三)敛肺涩肠药 | 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
(四)固精缩尿止带药 |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海螵蛸、莲子的功效、应用、用法用量 | 1 |
续表(方剂学)
考试 学科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考试 科目 |
|
方 剂 学 |
一、概述 | (一)方剂与治法 |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1 | |
2.常用治法 | 1 | ||||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 1.方剂配伍的目的 | 1 | |||
2.方剂的组方原则 | 1 | ||||
3.方剂的变化形式 | 1 | ||||
(三)常用剂型 | 1.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特点 | 1 | |||
2.汤、丸、散、膏、酒、丹、栓、注射剂的临床意义 | 1 | ||||
二、解表剂 | (一)概述 | 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辛温解表 | 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辛凉解表 |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 | 1 | |||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扶正解表 | 败毒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泻下剂 | (一)概述 | 1.泻下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寒下 | 1.大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大黄牡丹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温下 | 温脾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润下 | 1.麻子仁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济川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麻子仁丸的鉴别应用 | 1 | ||||
(五)逐水 | 十枣汤的组方原理及应用注意事项 | 1 | |||
(六)攻补兼施 | 黄龙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和解剂 | (一)概述 |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和解少阳 | 1.小柴胡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大柴胡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柴胡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调和肝脾 | 1.逍遥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四逆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痛泻要方的组方原理 | 1 | ||||
(四)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五、清热剂 | (一)概述 |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 1 | ||
方 剂 学 |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清气分热 | 白虎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营凉血 | 清营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犀角地黄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四)清热解毒 | 1.黄连解毒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 | 1 | ||||
3.仙方活命饮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清脏腑热 | 1.龙胆泻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清胃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玉女煎的鉴别应用 | 1 | ||||
3.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芍药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清虚热 | 青蒿鳖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祛暑剂 | (一)概述 | 1.祛暑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暑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祛暑利湿 | 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三)清暑益气 | 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
七、温里剂 | (一)概述 | 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温中祛寒 | 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回阳救逆 | 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四)温经散寒 | 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阳和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八、补益剂 | (一)概述 | 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补气 | 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 | 1 | ||||
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 | 1 | ||||
方 剂 学 |
(三)补血 | 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气血双补 | 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八珍汤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五)补阴 | 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 1 | ||||
(六)补阳 | 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七)阴阳双补 | 地黄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九、固涩剂 | (一)概述 | 1.固涩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固涩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涩肠固脱 | 真人养脏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涩精止遗 | 金锁固精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四)固崩止带 | 固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安神剂 | (一)概述 | 1.安神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安神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重镇安神 | 朱砂安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滋养安神 | 1.酸枣仁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天王补心丹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一、开窍剂 | (一)概述 | 1.开窍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开窍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凉开 | 1.安宫牛黄丸与牛黄清心丸的鉴别应用 | 1 | |||
2.至宝丹与安宫牛黄丸、紫雪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温开 | 苏合香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二、理气剂 | (一)概述 | 1.理气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理气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行气 | 1.越鞠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天台乌药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降气 | 1.苏子降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定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方 剂 学 |
3.旋覆代赭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三、理血剂 | (一)概述 | 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活血祛瘀 | 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 1 | ||||
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 | 1 | ||||
5.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 1 | ||||
6.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止血 | 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 | 1 | ||||
3.黄土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归脾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十四、治风剂 | (一)概述 | 1.治风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风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疏散外风 | 1.川芎茶调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活络丹的组方原理 | 1 | ||||
3.消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防风通圣散的鉴别应用 | 1 | ||||
(三)平息内风 | 1.羚角钩藤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镇肝熄风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天麻钩藤饮的鉴别应用 | 1 | ||||
十五、治燥剂 | (一)概述 | 1.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轻宣外燥 | 1.杏苏散的组方原理 | 1 | |||
2.清燥救肺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滋阴润燥 | 1.增液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炙甘草汤、清燥救肺汤的鉴别应用 | 1 | ||||
3.百合固金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六、祛湿剂 | (一)概述 |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和胃 | 1.平胃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方 剂 学 |
2.藿香正气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三)清热祛湿 | 1.茵陈蒿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八正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小蓟饮子的鉴别应用 | 1 | ||||
3.三仁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甘露消毒丹的鉴别应用 | 1 | ||||
(四)利水渗湿 | 1.五苓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猪苓汤的鉴别应用 | 1 | |||
2.防己黄芪汤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温化寒湿 | 1.苓桂术甘汤的组方原理 | 1 | |||
2.真武汤的组方原理 | 1 | ||||
3.实脾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真武汤的鉴别应用 | 1 | ||||
(六)祛风胜湿 | 独活寄生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十七、祛痰剂 | (一)概述 | 1.祛痰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 1 | ||
2.祛痰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燥湿化痰 | 1.二陈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 1 | |||
2.温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蒿芩清胆汤的鉴别应用 | 1 | ||||
(三)清热化痰 | 1.清气化痰丸的组方原理 | 1 | |||
2.小陷胸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四)润燥化痰 | 贝母瓜蒌散的组方原理 | 1 | |||
(五)温化寒痰 | 三子养亲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六)治风化痰 |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方原理 | 1 | |||
十八、消食剂 | (一)概述 | 1.消食剂的适用范围 | 1 | ||
2.消食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 | ||||
(二)消食化滞 | 保和丸的组方原理 | 1 | |||
(三)健脾消食 | 1.健脾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 | 1 | |||
2.枳实消痞丸的组方原理 | 1 | ||||
十九、驱虫剂 | 乌梅丸的组方原理 | 1 |
注:
1.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2.加减化裁主要指《大纲细则》中涉及的常用加减、附方。
3.鉴别应用指两首或两首以上方剂在主治、组成、配伍、功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4.凡大纲中涉及的方剂,考生均应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