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执业药师复习,以下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西药二》新增考点:抗菌药物总论”,具体相关内容,请考生查看!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药物,对于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没有作用。
一、抗菌活性
1、抗菌药物分类:杀菌药和抑菌药。
(1)杀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
(2)抑菌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等。
2、抗生素后效应: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细菌受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3、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测定任一种病原微生物对某一抗菌药的敏感性。
二、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1、天然耐药性:遗传特征,一般不会改变。
2、获得耐药性:由病原徽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改变而产生。
DNA的变化包括:
(1)通过染色体DNA的突变;
(2)通过质粒重新组合或获得耐药性质粒而产生。
3、耐药性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中,经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在自然界中最多见。
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1)钝化酶或灭活酶(如β-内酰胶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形成;
(2)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无法进入细胞内;
(3)细菌细胞膜上存在的抗感染药物外排系统,使菌体内药物减少而导致细菌耐药;
(4)靶位组成部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与靶位结合而发生抗菌效能等。
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及药效学
1、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是将药物浓度与时间和抗菌活性结合起来,阐明抗菌药物在特定剂量或给药方案下血液或组织浓度抑菌或杀菌效果的时间过程。
2、抗菌药物按照PK/PD的特点分为:
(1)浓度依赖型:血浆峰浓度Cmax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迅速、越强。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达托霉素、多黏菌素、硝基咪唑类等。
(2)时间依赖型: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等。一般推荐日剂量分多次给药和(或)延长滴注时间的给药方案。
(3)时间依赖型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四环素类、糖肽类等。
①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后即刻达到血药峰浓度,重症患者宜采用此给药途径。
②克林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异烟肼等的吸收可达90%或以上。
③四环素和土霉素因易与金属离子螯合而影响其吸收,其活性也可被碱性物质所抑制,故不宜与抗酸药合用。
④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口服后吸收很少,仅为0.5%——3%。
⑤大多数抗菌药物的主要经肾脏排泄,部分抗菌药物通过肝、肾双通道排泄和肝脏代谢清除。肝、肾功能不全时,必须及时调整剂量、延长给药间隔和(或)监测血药浓度。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药二》新增考点:抗菌药物总论”的相关介绍,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