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腧穴总论部分
大纲要求: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难点重点
一.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即转输、输通、输注;"穴"即孔、隙。腧穴又名砭处、节、会、骨空、骨孔、气穴、穴道、气府、孔穴、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2、腧穴的分类
⑴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共有361穴。
⑵奇穴
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没有归属于十四正经的腧穴,因其有奇特的疗效,故称之为奇穴。又因其在十四经穴以外,故又称"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
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叫作"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二、腧穴的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1.腧穴的治疗作用
⑴近治作用
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
⑶特殊作用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2.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是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为主,后头区及项区穴又可治疗神志病。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医学对于人体腧穴方位的描述是以人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掌心向内的姿势而定的。上肢以掌心一侧(屈侧)为"内侧",手背一侧(伸侧)为"外侧"。以人身前后正中线为准,距正中线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线远者为"外侧"。人体腹侧面为"前",背侧面为"后"。以手足掌面与背面皮肤的移行外为"赤白肉际"。腧穴的定位方法分四种: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设定尺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法"。其原出于《灵枢·骨度》,经后人修改补充,为目前常用骨度分寸,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按这一标准测量。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定义:这是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具体又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以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
活动标志:以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间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定穴的标志。例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肩髎。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定义:这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包括中指同身寸法、拇指同身寸法、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四、简便取穴法
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习题
A型题
1.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C]
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C.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
E.络穴、郄穴、五输穴
2.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3.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E]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4.任督两脉穴位都可以治疗[D]
A.热病B.头面病C.腰背病D.妇科病E.咽喉病
5.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上以哪本书为基础[E]
A.《素问》B.《针灸甲乙经》C.《千金要方》D.《难经》E.《难经》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哪项两者距离不是9寸[D]
A.两完骨间B.天突至歧骨C.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D.歧骨至脐中E.两头维之间
7.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至大椎为[A]
A.18寸B.15寸C.12寸D.10寸E.8寸
8根据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为[E]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9.一夫法是指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指的宽度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以下[E]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E.以上都不是
10.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取列缺,属于[C]
A.活动标志定位法B.中指同身寸法C.简便定位法D.拇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定位法
B型题
A.16寸B.19寸C.12寸D.13寸E.18寸
1.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E]
2.肘横纹至腕横纹[C]
3.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E]
4.腘横纹至外踝尖[A]
X型题
1.腧穴的主治特点是[ABE]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局部治疗作用D.相对特异治疗作用
E.特殊作用
2.可主治神志病的经脉有[ACD]
A.手厥阴、手少阴B.手三阳经C.足三阳经D.任督二脉
E.特殊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部分
大纲要求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
(14)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难点重点
一、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1.手太阴肺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咳嗽、气喘、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B经脉病: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部病证,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B经脉病:本经循行部位疼痛、齿痛、热肿或寒冷。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肠鸣、腹胀、水肿、口渴、咽喉肿痛、鼻衄。
B经脉病:胸部、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
B经脉病: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
B经脉:上臂内侧痛、手心热。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
B经脉病:肩臂外侧后缘痛。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
B经脉病:项、背、腰、臀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B经脉病:腰痛、下肢内侧痛、痿软无力、足心热。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心病、胸闷、心悸、心烦、癫狂。
B经脉病: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颊肿。
B经脉病: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
主要病候:
A脏腑病:口苦、目黄、疟疾、头痛、颌痛、目眦痛。
B经脉病:缺盆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症证。
二、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循行方向:胸──手
起止穴:中府──少商
联系脏腑器官:胃、肺、大肠、喉咙。
腧穴
尺泽(LU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④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孔最(LU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痔疾。③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
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痛。②口眼歪斜、偏头痛、颈项强痛、
牙痛,"头项寻列缺"。③半身不遂。
[操作]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②无脉症。③手腕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际(LU10)荥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
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②掌中热。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少商(LU11)井穴
[定位]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②中风昏迷、中暑呕吐、
小儿惊风、癫狂。
[操作]直刺0.1寸,或向腕平刺0.2~0.3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可灸。
2.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循行方向:手──头
起止穴:商阳──迎香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下齿、鼻。
腧穴
合谷(LI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歪斜、
痄腮、鼻衄,"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无汗、多
汗、疟疾。③疔疮、痤疮、瘾疹。④腹痛。⑤半身不遂。
⑥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孕妇不宜针。
曲池(LI11)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热病。②半身不遂、手臂肿痛。③咽喉肿痛、齿痛、目
赤痛。④瘰疬、风疹、湿疹。⑤腹痛吐泻。⑥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治疗瘰疬时透刺臂臑;可灸。
肩髃(LI15)交会穴(手阳明与阳跷之会)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
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不遂。②瘾疹、瘰疬。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可灸。
迎香(LI20)交会穴(手足阳明之会)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鼻渊、鼽衄。②口歪、面痒。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灸。
3.足阳明胃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按:"指"通"趾",以下足经均同)内间(按:指中趾与次趾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承泣──厉兑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