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slogan
24小时客服热线: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医学社区 > 医师实践技能 > 正文

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

从2007年开始,中医实践操作增加了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现将考试内容中病症主穴给大家归纳了一下:

晕厥

主症:始则自觉疲乏无力、眼前昏黑、泛泛欲时,而至突然厥倒不省人事。同时出现面色苍白、汗出、四肢逆冷、脉细缓、血压下降等

治法:苏厥醒脑为主。

处方:人中 合谷 太冲 足三里 中冲 配穴 : 气海 关元 百会 涌泉

操作:人中,中冲用泻法。合谷、足三里针施补法,如四肢逆冷者,可选取百会、气海、关元,施灸法以温煦四末。

虚 脱

主症: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如大汗淋漓,清稀而凉,兼有呼吸气微,唇色紫绀,舌质胖、脉细无力或芤大者为亡阳;如汗出粘而热兼躁烦不安,口渴,舌唇干红,脉细数或细数无力者为亡阴。若病情恶化,每可导致阴阳惧脱的危候。

治法:醒脑开窍,回阳救逆。

处方:素髎 内关 人中

陪穴: 神志昏迷: 中冲 涌泉; 肢冷脉微: 百会 神厥 关元。

操作:素髎 人中 用泻法,内关用补法。中冲 涌泉 点刺法,百会、神厥、关元施灸法

抽搐

主症: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或兼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抽搐同时常见意识丧失,或发作后昏迷。临床分为发热性抽搐(外感)和无热性抽搐两类。发热性抽搐多由温热之邪损及营血,或热邪内犯心包,热盛动风;无热抽搐每以脾虚不运,津液凝聚成痰(痰热化风),或脾肾阳虚,久泄耗液(血虚生风),以致肝风内动、痰蒙络窍,发为抽搐昏迷

治法:熄风定惊、清热开窍。取督脉穴为主。

处方:印堂 百会 大椎 筋缩 合谷 后溪 太冲 申脉

随证配穴

发热:大椎 曲池; 神昏: 人中 十宣; 痰盛: 内关 丰隆; 血虚:血海 足三里 膈俞

方法:上述处方可选挥应用,或分组交替使用。印堂、百会、人中均予横刺间歇运针。十宣均点刺出血。

高热

主症:体温超过39度时,称为高热

中医学文献所称"壮热"、"实热"、"日晡潮热"等,均属于高热的范畴。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暑、风湿热、结核病、恶性肿瘤等。

治法:疏风清热

处方:大椎 曲池 合谷 少商

随证配穴

神昏:人中 十宣; 卫分:鱼际、外关;气分:尺泽 少商 烦躁: 印堂 神门 ;胃热:内庭 厉兑;血分:内关 中冲。

操作:毫针用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点刺出血

心绞痛

主症:心绞痛是由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以致心肌缺氧所引起。每突然发生,左侧胸骨后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左颈部、肩和上臂内侧,并有胸前紧缩感、出汗和恐惧情绪。

治疗

处方:内关 神门 天突 膻中 心俞 厥阴俞方法:每次选用2-3穴,进针后须持续捻转30秒至数分钟,留针15-20分钟

胆道蛔虫证

主症:上腹中部和右上腹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剑突处有"钻顶"样特殊感觉,伴有呕吐,有时吐出蛔虫。痛作汗出淋漓,四肢发冷。疼痛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一日发作数次。间歇期腹部有闷胀感。按腹无肌紧张,仅有轻微深部触痛。

治疗

(l)针灸处方:迎香 胆囊穴 人中 阳陵泉随证配穴 呕吐:内关 足三里; 驱蛔: 四缝 大横。方法:每次选用2-4穴,均施泻法。 留针30分钟。迎香透四白,用捻转法。

肾绞痛

主症:绞痛突然发生,从后腰肾区、向腹前部、同侧阴囊、大腿内侧放射。同时伴有冷汗、恶心、呕吐。肾区有叩击痛。

治疗

(l)针灸处方:肾俞 三阴交 志室 太溪 京门 阴陵泉 方法:选取腰部与下肢各l穴,可交替使用,施泻法,持续运针3-5分钟。

痛经

主症: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可有轻度下腹疼痛、坠胀、腰酸、乳房胀痛及乏力等感觉,属生理现象。如下腹及腰痛较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冷、头痛等症状

1. 实证: 经行不畅,少腹胀痛较剧。如腹痛拒按,经色紫红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象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2. 虚证: 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有腰酸肢倦,纳食减少,头晕心悸,脉象弦细,舌淡等。

(l)实证治法: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发作时选穴应少而精。处方:中极 次髎 地机 操作:毫针用泻法,寒重者可以加艾灸

(2)虚证治法: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处方:命门 肾俞 关元 足三里 (大赫)三阴交方义:毫针用补法,可以加用灸法

牙痛

主症:牙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

牙痛甚烈,兼有口臭、舌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症乃阳明火邪为患;

如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者,为风火牙痛;

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者,属肾虚牙痛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

处方:合谷 颊车 下关

随证配穴

风火:外关 风池; 胃火:内庭 阴虚:太溪 行间

操作:主穴用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配太溪用补法,行间用泻法,余穴均用泻法。

呕吐

主症: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伴发于多种疾病。

胃主受纳,熟腐水谷,与脾共司升清降浊。外邪犯及胃腑,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如痰湿困于脾胃和过食生冷油腻,中焦升降失常,饮食阻遏不化;或因中虚气弱,运化无力,水谷无以消磨;或情志佛郁,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不得下行,凡此均可使胃气上逆而发为呕吐

治法: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寒证留针多灸,热证疾出不灸;肝气犯胃,泻足厥阴经穴,补足阳明经穴;中虚宜补脾气。

处方: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内关

随证配穴

热吐:合谷 金津 玉液; 寒吐:上脘 胃俞;痰饮:膻中 丰隆; 食积:下脘;肝气:阳陵泉 太冲;中虚:脾俞 章门

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内关、中脘用泻法。虚寒者可加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中风

主症: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识稍昧,口角歪斜等为主症(神志、肢体、语言功能障碍)。

1.中经络 病在经络,未及脏腑,或脏腑功能渐见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塞,口角歪斜、脉弦滑等

2.中脏腑  病变深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神志昏昧,并见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歪斜等症。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l) 闭证: 多因气火冲逆,血菀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昧,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2)脱证: 由于真气衰微,元阳暴脱。症见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象细弱等。如见汗出如油,两颧淡红,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治法 .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滋养肝肾,通经活络。一般均刺病侧穴,也有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

处方:上肢: 肩髃 曲池 手三里 外关 合谷

下肢: 环跳 阳陵泉 足三里 解溪 昆仑

随证配穴:除上列处方外,半身不遂可取患侧的井穴、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轮取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轮取风市、阴市、悬钟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可配大椎、肩外俞;下肢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取曲泽,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言语蹇涩,加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对伴有阴阳气血失调者,如眩晕、头痛、胸闷、心悸、失眠、纳呆、便秘等,应兼顾调整气血)

②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疏调阳明,通经活络。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可左右均刺。

处方:地仓 颊车 合谷 内庭 太冲

随证配穴  按病部酌取牵正、水沟、四白、下关等

中脏腑

1)闭证: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熄风、豁痰、清火。

处方:水沟 十二井 太冲 丰隆 劳宫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配颊车、合谷;语言不利配哑门、廉泉、关冲。

2)脱证: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扶正固脱。

处方:关元 神阙(隔盐灸)

腰痛

主症:腰肌劳损,每因闪挫撞击未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凝滞所致

治法:活血止痛,祛淤消肿。

处方:肾俞 委中 夹脊 阿是穴 环跳 次髎

随证配穴:寒湿:风府 腰阳关;劳损:膈俞 次髎;肾虚:命门 志窒 太溪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或加艾灸

神经性头痛

主症:头痛指头颅上半部的疼痛,是一种自觉症状,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巅顶部: 百会 通天 行间 阿是穴 ;前头部: 上星 头维 合谷 阿是穴  侧头部: 率谷 太阳 侠溪 阿是穴 ;后头部: 后顶 天柱 昆仑 阿是穴

emma85s 发表于 2012-05-26 20:31:26 内容:

我来撒花,我上学的时候学针灸都没敢扎别人。。。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二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学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