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slogan
24小时客服热线: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医学社区 > 酸甜苦辣从医路 > 正文

穿上白大挂,开始成长

当她踏入医学院的大门,穿上崭新的白袍时,就注定了应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作为青涩的医学生,白袍掩饰不了那份生疏与不安。每名医生都需要漫长的成长阶段,白袍并没有给她提供隐形的庇护,反而迫使她迅速成长,来与医生身份匹配。

近日,读了一部叫做《白袍》的长篇小说,感受颇深。小说的作者艾伦·罗斯曼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曾经是儿科医生,现在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区从事医务服务。在她看来,白袍不只是医务工作者的装束,更代表着一种职业精神。作品以“白袍”为题,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医学信仰,激励自己在医学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这本书是一位医学生读书、见习期间的生活实录。在整个见习过程中,她所触及的不单是患者肉体、精神的苦痛与挣扎,更直接窥探了往往令人无言以对的生命奥义。众所周知,哈佛医学院是世界**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医生,能有幸在此读书的医学生也都是众人中的佼佼者。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作者在这所顶尖学府的历练,以及对于医生职业和生命意义的考问。

这本畅销书虽说出自医生之手,却并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更多的是还原生活,记录生活感悟。从肃穆的解剖仪式、尴尬的妇科检查,到难熬的病房体验、高强度的外科实习,历经不同的学习阶段,她经历了兴奋、骄傲、沮丧的心路历程。最终在毕业正式成为医生时,她真正体会到了这身白袍的意义。而白袍所带来的沉重责任感,更让她懂得,医生的学习成长历程将永无止境。

字里行间,作者传达出对医学人文的思考,还有对医学教育的省思。在技术至上的现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教育也在向技术教学倾斜,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医学生的人文修养。为此,哈佛医学院开设了病人-医生课程。这一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几乎贯穿整个医学学习阶段。在病人-医生课程中,医学生以医生身份与病人直接交流,从最初与病人面谈、了解病史,到逐步的身体检查、参与诊疗。其理念是,从踏入医学院开始,医学生就应该接触病人,学会与病人有效地沟通,而不是成为照本宣科的技师和工匠。

在伦理与情理之间的修炼,也是医学生必须要面对的课程。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病人入院时明确了抢救意愿,病危时不接受有创治疗。所以医生在抢救时并没有用创伤性的气管插管,选择尊重病人的意愿。而事实上,掌握着医疗知识的医生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气管切开术是最好的选择,也许真能救病人一命。是尊重病人的选择,还是践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医学越来越进步,随之而来的困惑却一点也没有减少。

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述中,我们还看到了医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虽然冷静而理性,却更加敬畏生命,渴望从帮助患者中获得幸福感。医生从事着高强度的职业,很多人都无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书中也提及美国医生极高的离婚率,很多医生因压力太大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在决定成为一名医生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与兴趣,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热爱自己的病人与事业,做喜欢的事情,才能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读完艾伦的哈佛故事,我看到了一群年轻人的成长、成熟,更感受到了医生表面风光背后的无限艰辛。就好比艾伦在《白袍》里说的:“我期待自己能快点成长,配得上我的白袍。”也许目前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医患之间仍有很多误解,但我相信我们身边的医生多数是好的,是配得上那一身白袍的。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二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学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