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我们将原文刊登出来,与读者分享这些故事;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也想打开一个通道,让医患双方感知对方的内心世界,共建互信桥梁。
人物简介
董胜利,男,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就职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兼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务处质控办主任、山西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山西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擅长肝胆手术、规范化胃肠及结直肠肿瘤根治手术、各类疝气手术以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最近连着几天,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郭先生,多次来医院表达感谢。在我出门诊、下手术的时候,时常能碰见他。我说,“老人家,谢谢你,天气不好,你不用来了。”可是他说,是医生救了他母亲的命。作为儿子,总要想方设法来报答。
这件事是在今年7月份发生的,对我而言,同样印象深刻。今年7月份的一天,一名82岁的老人因心口疼痛被送到医院心内科。在入院第三天,老人家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和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情危重。当天中午时分,老人高烧40度,全身发黄,神志模糊,弥留之际,她示意儿女们来到身边,紧紧抓住他们的手不放。病床前,儿女们眼含泪水,无助地望着忙碌的医生。他们知道,老人高龄,心脏不好,长期吃药,又得了这么重的病,可能真的到了生离死别的时候了。
临近下班时分,我接到了心内科的会诊通知。“快不行了。”这是我见到老人的判断。但从业20年,一种强烈的临床直觉又立刻唤醒了我:如果抓紧时间动手术,应该还有一线生机!转念一想,老人毕竟已经八十多岁了,坦白一点儿说,一支手术中的麻药都可能要了她的命。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医生自己的挫败感就不提了。在现在的医疗背景下,老人在手术后死了,儿女即便不和你拼命,也很可能大闹医院,索要巨额赔款。我当时的一种选择是,坦然地给家属交代:没有手术机会了,还是准备后事吧,然后脱下白大褂,正常下班回家。在那种情况下,放弃治疗对老人来说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手术医生来说,肯定是最安全的选择。
无论外界信还是不信,医生确实是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在转瞬即逝的生命面前,这种奇妙的使命感会化作一种能量,督促我遵循自己的本心。我下意识地说:“如果马上手术的话,可能还有一线生机!”正在床边哭泣的家属突然眼前一亮。
我记得那位郭先生当时站起来跟我说:“救命之恩,容当后报;即便救不了命,我们也无憾了!”由于不放心,我自己推着病人进了手术间。我这个人有点小迷信:我自己将你推进去,我就要尽力将你安全地推出来。
当天晚上6点,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都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在手术台上。手术还算顺利,但接下来,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人术后麻醉迟迟不清醒!当晚,我没有回家,我们将老人送进了重症监护病房。
在病房的楼道外,家属们静静地等候在那里。也许是听说过太多医闹,家属们的表现让我动容,除了感谢我们的抢救,没有一点猜疑,没有一句质问。这种信任反而更让我心生愧疚,如果当初不选择手术,也许老人还可以靠仪器维持一半天,起码来得及跟家人道别。但是现在,如果不出现转机,老人可能要默默地离开了。
也许是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也许是幸运之神的眷顾,终于,在术后的第二天早晨,在我处于沮丧的边缘时,老人睁开了眼睛。紧接着,她的心率逐渐平稳,体温正常,全身黄疸慢慢消退,病情好转。在重症病房监护了几天后,老人病情平稳,住进了普通病房。半个月后,老人康复出院了。
这些天,郭先生频繁来医院感谢,每次见到他,我都在想,其实我们医护人员又何尝不是这件事的受益者?我们的心里同样有感谢:家属给了我们最珍贵的勇气和信任!正是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医生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名誉与病人的生死绑定到一起,专心投入到救治中去。也正是因为医患之间完全的信任,才最终携手化解了诊疗过程中的一个个危机,为老人争取到了生的希望。
我从来不把患者看做上帝。患者来医院看病,寻求医生的帮助,不是来医院吃饭、住宿、买东西的。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是患者和医生。因为好朋友可以在关键时刻借给你钱,但医生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你的命。因为把对方看做朋友,患者康复后每一丝笑容都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奖赏,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很多时候,我把患者看做自己的“孩子”.无论老幼,他们期望的眼神,单纯的表情,让我感觉我就是他们的保护神。每次查房,当看到“孩子们”或会心微笑,或安然入睡,我才能放心离去。当“孩子们”病情突然加重、甚至生命垂危时,我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我要让“孩子们”看到我,和我一起努力渡过难关。虽然努力常常面对的是失败和无奈,但“孩子们”看到我的真心付出和陪伴,他们会少一些无助和恐惧。
医患沟通不是简单的文字和语言的对白,也不是签字画押,而是心灵深处的交流,医生和患者之间必须共同协作,互相理解,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修正方案,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好、最合适的治疗。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疲惫和抱怨的时候。但是我发现,当你不图回报,放下金钱和名誉,真心实意为患者考虑的时候,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报答。
记得两年前,我曾接诊过一名39岁的胃癌患者。他来自吕梁山区,家境贫困,有3个孩子,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手术是他唯一的希望。在术前与病人的交流中,我心里就有了数:只有一次手术机会,因为除了这次手术费用,他很难再筹到做其它治疗的钱了。我为他做了扩大的胃癌根治术,肿瘤切除得很彻底,患者感觉很满意。
但手术一周后,患者出现了肠粘连并发症,吃饭后腹胀、呕吐,只能继续住院治疗。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患者恢复了正常饮食。正当我为他的康复欣喜时,他却说:“董大夫,你为我做了手术我很感激你,但你让我多住了这么长时间的医院,多花了的这些钱,我不能接受。”当时,我对患者的不理解感到委屈甚至愤怒。
这件事最后闹到了医院,通过医疗调解委员会,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医院给予了他适当的补偿。尽管我对患者的行为感到失望,但还是反复叮嘱他:“你的病情复杂,必须半年复查一次,要定期观察手术效果。”
如今三年多过去了,患者看到身边其他病友相继离世,而自己却健康强壮。今年11月中旬的一天,他冒着寒风,坐长途汽车来太原,跑到门诊找到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董大夫,我以前对不起你,我感谢你。”我被患者迟来的感谢震动了。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医患关系多数是剑拔弩张,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一方面,患者经常质疑医生的医疗措施是不是掺杂了自己的私利,只要有了不好的预后,不管医生是否有违诊疗规范,都要讨个说法,甚至诉诸于暴力,以至于杀医血案频现。另一方面,医生为了尽量减少漏诊误诊,多做检查,不敢采取有效、对患者有利但可能要冒一点风险的措施,或者不想承担责任,干脆让患者自行选择治疗方案。这是一种畸形的极端危险的境况,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医学发展到今天,有了许多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病症本身千奇百怪,在不同人身上,不同阶段,都可能有不同表现。我们人类对自己的身体还有太多的未知,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还不充分。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医生,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现问题甚至死亡。大多数时候,医生和患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战胜疾病,患者得到了康复的喜悦,医生也享受了治病救人的快乐。
在山西普外科学界,元老级的人物——纪哲主任曾在我们科室流传下来个传统:医生给病人熬粥。记得我刚从业时,带我入门的一位老主任曾对弟子们说,“试着将十分之一的亲情用在患者身上,结果会大不相同。”我很庆幸,我谨记前辈们的教诲,播下了一份耕耘,收获了更多感动。(记者王芳整理)
日记摘录
●由于不放心,我自己推着病人进了手术间。我这个人有点小迷信:我自己将你推进去,我就要尽力将你安全地推出来。
●正是家属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让医生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名誉与病人的生死绑定到一起,专心投入到救治中去。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朋友是患者和医生。因为好朋友可以在关键时刻借给你钱,但医生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你的命。
●我发现,当你不图回报,放下金钱和名誉,真心实意为患者考虑的时候,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报答。
●我不能代表所有的医生,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到自己的病人出现问题甚至死亡。大多数时候,医生和患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战胜疾病,患者得到了康复的喜悦,医生也享受了治病救人的快乐。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一个临床医生的抉择》)
11月1日 19:30-21:00 俞庆东
详情11月1日 19:30-20:30 程 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