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年医师分阶段中医考点“悬饮的辨证论治””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下:
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中,可见如下证型。
(1)邪犯胸肺证
证候主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加减: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胁痛甚者,加郁金、桃仁、延胡索以通络止痛;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与半夏、瓜蒌合伍以苦辛开痞散结;身热盛汗出,咳嗽气粗,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以清热宣肺化痰。
(2)饮停胸胁证
证候主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逐渐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
常用药:葶苈子、桑白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壳、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甘遂、大戟、芫花。
加减: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注意事项: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两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如药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3)络气不和证
证候主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
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常用药: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当归、赤芍、沉香。
加减: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久痛入络,痛势如刺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以行气活血和络;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以祛饮通络。
(4)阴虚内热证
证候主症: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甘草。
加减:阴虚内热,潮热显著,可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虚热灼津为痰,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可加百部、川贝母;痰阻气滞,络脉失畅,见胸胁闷痛,酌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日久积液未尽,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
本证须防迁延日久,趋向劳损之途。
以上内容“2020年医师分阶段中医考点“悬饮的辨证论治””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医师分阶段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