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初级药士《答疑周刊》2015年第23期:
问题索引:
1.【问题】物质的跨膜转运途径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2.【问题】题目中,几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而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米力农
C.醛固酮
D.卡托普利
E.氨苯蝶啶
3.【问题】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哪些作用?
具体解答:
1.【问题】物质的跨膜转运途径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解答】物质的跨膜转运途径有:
(1)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即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运动。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使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3)主动转运:[医学教育网原创]是有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2.【问题】题目中,几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而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米力农
C.醛固酮
D.卡托普利
E.氨苯蝶啶
【解答】正确答案B。
地高辛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来实现抗心衰的。
醛固酮,是一种类固醇类激素(盐皮质激素家族),主要作用于肾脏,进行钠离子及水份的再吸收。整体来说,醛固酮为一种增进肾脏对于离子及水分再吸收作用的一种激素,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部分。由于醛固酮能与位于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胞浆内的醛固酮受体结合,形成醛固酮-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能转入细胞核,具有诱导特异性DNA转录、翻译,产生醛固酮诱导蛋白,激活管腔膜Na+通道,增加其通透性的作用。小管液中Na+被再吸收并增加负电位,从而增加K+排泌的驱动力,K+排泄增加;而醛固酮拮抗剂的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亦能与醛固酮受体结合,并竞争性阻断醛固酮与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调节Na+再吸收和K+的排泌作用,[医学教育网原创]使Na+、水排出增多,尿量增加,K+排出减少,起到潴钾利尿的作用。
卡托普利是ACEI类药物,该药物主要作用机理是:(1)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循环RAS的抑制可以舒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但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心脏组织中的RAS的抑制,可以延缓和改善心室的重塑作用,可以明显逆转心室肥厚,从而降低病死率。(2)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同时还有抗组织增生作用。
氨苯蝶啶作用部位与螺内酯相同,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皮质段对Na+的重吸收,增加Na+、Cl-排泄而利尿,有保钾利尿作用,其留钾排钠作用与螺内酯相似,但本品不是醛固酮拮抗剂。用药后一般不必补充钾盐。与其他利尿剂如噻嗪类或螺内酯合用时,能显著增强各自的利尿作用和减轻不良反应。本品利尿作用较弱,但尚迅速,服后1小时即产生利尿作用,4~6小时作用达高峰,药效可持续12~16小时。本品在肝脏内代谢,原形和代谢物主要由肾脏排泄,代谢物有无活性不详。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肝硬化和慢性肾炎等引起的顽固性水肿或腹水,亦用于对氢氯噻嗪或螺内酯无效的病例。
3.【问题】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哪些作用?
【解答】(1)抗精神病作用:患者用药后出现安静,可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继续用药幻觉、妄想、躁动及精神运动性兴奋逐渐消失,理智恢复,达到生活自理。主要治疗精神分裂症,但必须长期用药维持疗效,以减少复发。此外,也可用于治疗躁狂症及其他精神病伴有的兴奋躁动、紧张和妄想等症状。抗精神分裂症机制与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有关。此外,氯丙嗪对中枢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组胺受体和5-HT受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从而产生较强抗精神病作用。
(2)镇吐作用:小剂量选择性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的D2样受体,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主要用于癌症、放射病等多种疾病及药物引起的呕吐,对顽固性呃逆也有效,但对刺激前庭引起的晕动病呕吐无效。
(3)体温调节作用:[医学教育网原创]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可降低发热患者和正常人体温。临床常配合冰浴等物理降温方法,使体温降至28-32℃,用于低温麻醉。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如异丙嗪和哌替啶等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和甲状腺危象等辅助治疗,以争取时间利于采用其他治疗措施。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氯丙嗪也可使体温升高。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氯丙嗪可加强全身性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及乙醇等的作用,故上述药与氯丙嗪合用时须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