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是什么样的?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复习考试,为您提供以下知识汇总:
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性视网膜病性视网膜病变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式:全视网膜光凝和局灶性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可适于大多数情况,为临床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破坏产生“新生血管因子”的缺血性组织及视功能上不占重要地位的周边部视网膜,以使血流集中供给黄斑部,维持黄斑视功能。
1.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tocoagulation) 除颞侧血管弓内的黄斑区以外,光凝斑覆盖几乎整个眼底,范围直至赤道部以外。为达此目的,操作中必须借助三面镜,通过中央镜和不同反射镜反复多次治疗。为了不产生遗漏或误伤黄斑部视网膜,应严格分步进行光凝。
第一步:激光光凝自视乳头下方距盘缘约200——500μm开始,向下依次顺序排列,约安排150——200个光凝斑。
第二步:于黄斑颞侧距中心约2个视乳头直径距离做弧形光凝,凹面向中心、上下止于血管弓,可安排3——4排约100个光凝斑,以此形成对黄斑区的保护界线。
第三步:自视乳头上方按第一步方法安排光凝斑约200个。上下方光凝向颞侧延续一般以血管弓为界,但如血管弓距中心较正常距离为远,也可超过血管弓向内延伸,但最多不能超过2个视乳头直径以内。
第四步:在视乳头鼻侧做互相平行排列的光凝,以与神经纤维走行一致。此时已形成对视乳头和黄斑部的环周光凝。以后极镜所及为界,接续所形成的环绕向外继续光凝,光凝总数约700——800点。
第五步:借助三面镜的反射镜对鼻上、颞下象限视网膜进行光凝,直至赤道以外(涡状静脉丛前)。根据病变程度可安排500——800个光凝点。
第六步:用同样方法光凝鼻下、颞上象限视网膜。
以上步骤可分三次进行,如前四步作为一次治疗,第五、六步依次作为第二次和第三次治疗。对于较重要的新生血管,治疗应在1——2周内完成,以减少新生血管退缩之前玻璃体出血的机会;如病变较轻,新生血管较少,则治疗可在4——6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总数应在2000点左右。其数量多少主要取决于病变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讲,光凝斑是否均匀及保证没有遗漏比光凝斑总数更为重要。
一般采用氩激光进行光凝。选择200——500μm光斑,0.1——0.2s曝光时间。能量从低水平开始,如100mW,逐渐增加直至出现适宜的光凝反应。如屈光间质透明,300mW输出可产生合适的反应,而如屈光间质浑浊,其输出功率有时可能需要调至1000mW。全视网膜一般不主张采用小光斑和短时曝光,以减少穿破Bruchs膜的危险。
伴有视乳头新生血管,光凝点可直接从视乳头边缘开始,但决不可光凝在大血管上。对中心凹及其附近,原则上不进行光凝,如必要,应选择距中心凹500μm以外。光凝斑分布无严格规则可循。一般而论,新生血管严重者,光凝点可密集,能量可较大;轻者,光凝可较稀疏,能量可较小,一般以两光凝斑间相距1——1.5个光凝斑直径为佳。
光凝后数天或数周新生血管即开始退缩,表现为血管成分的减少,纤维组织萎缩。对于小的新生血管,治疗后往往部分残留,需重复治疗。
2.局灶性视网膜光凝(local photocoagulation) 主要适用于全视网膜光凝后新生血管残留或复发,黄斑部病变或周边部局限性新生血管。
(1)限局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可直接光凝其基底部及周围视网膜。但对高起的周边部新生血管不宜直接光凝,因为既不易获得有效反应,还容易引起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区亦不宜光凝,如必须光凝,则需在隆起视网膜的一个视乳头直径以外。
(2)视网膜无灌注区:应对病灶及周围视网膜做较大范围光凝。
(3)黄斑部病变:可在黄斑区周围做马蹄形光凝,以防止周围病变向中心凹延伸。在严重病例可采用格子样光凝(grid pattern)。
(4)有人提出自视乳头开始对视网膜静脉主干两侧进行光凝,直至赤道部。认为此法对闭塞毛细血管、减轻静脉扩张迂曲及减少血管渗漏等有效。
(5)微血管及渗漏:可直接光凝病变。但对背景期少量微血管瘤不宜急于光凝治疗。因为少量微血管瘤并不影响视力,可长期保持稳定,甚或随全身情况好转而消退。
备考神器:
以上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是什么样的?”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眼科学职称考试栏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