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快,如何实现老人的“八有生活”(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修、老有所交、老有所思、老有所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已经成为时下流行话题。那你知道老年人都有哪些心理需求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渴望亲情的需要
特别是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他们不能参加机构的活动,更加需要子女来看望,更渴望亲情的关怀。有部分丧偶老人,因为子女不能长看望自己,有求偶的需求。
2、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老年人自尊心往往更强,千万伤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严老太太今年72岁,育有一儿一女,都成了家。儿女因为忙于事业与各自家庭,又要照看子女,很少去看望她。虽然孙子们就读的学校离老人住处较近,但是儿女们却认为孩子还是自己带更好,所以坚持不让老人照顾孩子。而且,严老太太发现儿女们在决定一些家庭大事时,根本不与她商量,往往事情过后她才知道。
久而久之,严老太太感到自己只是个没用的老太太,并常喃喃自语:没有用了,他们不要我了。好在邻居们及时发现并通知了她的子女,儿女们这才意识到应该关注母亲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他(她)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其实,这与老年人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满足好胜心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许多老人“不服老”,他们自持身体还很“壮实”,经常把下棋、玩扑克等娱乐活动当作比胜负争高低的活动。好胜心强的老人常常不满足赢一两个回合,输的老人当然是不服输,于是双方都甘愿再“酣战”几个回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人具有好胜心理的缘故。
有些老人好胜心强,总认为自己在世上应该处处高人一头。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家庭条件优越,子女、晚辈有身份、工作有地位为参照值,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凡事都应“与众不同”,当他们自我设计的理想“蓝图”兑现不了时,就自暴自弃。
4、排除苦闷与自卑的需要
一是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
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
四是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的修养、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与信仰等,都会影响心理状态。文化水平高、信念坚定、事业心强,可促进良好的心理,推迟老化,并保持身体健康。
五是营养状况。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生活动,需营养充足,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六是体力或脑力过劳。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七是疾病。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以上是老年人自卑心理原因。那么,老人自卑心理如何缓解呢?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自信。老年人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成就感,自卑自然就没有了。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护理理论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