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倩是绵阳市定向培养的医疗专业学生,包括她在内的200名定向培养生毕业后,将成为贫困山区农村卫生服务的生力军。
目前,绵阳市贫困人口中患病人数为38025人,占比23%,很多集中在平武、北川的贫困山区。与此相对应的是,贫困山区乡村医生严重短缺,远远满足不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医的需要。
据统计,北川、平武两县共辖48个乡镇、559个行政村。2014年,两县仅374名村卫生室从业人员,分布在278个村,而且人均年龄近60岁,队伍老化严重。
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村医青黄不接和“空白村”难题,近年来,我市采取“本土化”定向招考、“委托式”定向培养、财政定额补助激励等方式,为贫困地区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乡村医生队伍,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确保健康扶贫效果。
2014年,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免费培养项目。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在平武、北川乡村医生“空白村”,定向招收本地户籍和常住应往届毕业生两批共200名学生,送到成都学习三年,期间学杂费全免,每月每人还可领600元的生活补助。
今年7月,第一批近100名毕业生将补充到定向村医岗位,他们将至少担任8年的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合格者还可以享受中央、省、市、县的各项补助及养老保险政策。在村卫生室服务5年后,可通过考核,进入乡镇卫生院工作。
绵阳市还积极响应“四川省民族地区阳光天使计划”,从2012年开始,针对民族地区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直接考核招聘医学类毕业生,并将绝大部分名额分配给北川、平武两贫困县。按照要求,这些毕业生须在定向单位服务6年。
不仅如此,2014年至2016年,绵阳市每年招聘10个在编全科特岗医师,大部分分配到北川、平武。这些医师至少要在乡镇卫生院服务4年,享受县医院的工资待遇,并可分别获得国家和省财政的补助,以解决乡镇医生青黄不接的问题。
在加快培养构建乡村医生队伍的同时,绵阳市着力搭建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贫困地区。市卫计委确定由市三医院对口帮扶北川、市中心医院对口帮扶平武,并支持、运用远程会诊系统,打造医疗就诊“绿色通道”,为基层提供业务指导、人才培训等服务。
去年以来,绵阳市还着力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待遇,将人均绩效奖励最高限额从8000元提高到1.5万元。同时,开展乡村执业医师注册考试,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业务能力。
在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带动下,平武、北川两地基层执业医师从2015年的689人,增加到2016年的734人,两地村医“空白村”也减少到了40多个。今年7月,随着定向培养生的加入,贫困地区群众的就医难题将进一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