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聂立志,无论是当年包河区义城街道韦桥村的村民,还是现在滨湖康园、瑞园小区的居民,无人不知。二十多年来,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平安健康。
责任担当从不懈怠
1995年,20来岁的聂立志踏上了乡村医生这条道路。他笑称,“当年家人都觉得这个路子好,我根本没有多想,就去学校学医,毕业后就到韦桥村干起了村医。”这一干,就是20多年。
“以前农村的医疗设施简陋,我们村里就只有我这一个医生。”聂立志说,当年的韦桥村村民有2000来人,周边的乡镇村民,有了大病小病也都会到这里来看诊。
每天,小到健康咨询、测量血压、清创换药,大到输液治疗,转诊疑难病人,几乎每天都是忙忙碌碌,有时要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
急村民之所急“那时候,经常有人半夜问诊,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人来敲门。”聂立志说,以至于他冬天睡觉时不敢脱衣服,“就把外套给脱了,一有人来,披上外套就走,人命关天。”
“对于一些突发疾病,我能救的尽全力抢救,救不了的也希望能做一些急救,给他们去大医院救治争取时间。”聂立志说。
正如他所言,20多年来,聂立志始终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许多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以自己的行动取得村民们的深深信任。
聂立志总能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细致侦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村里2000来人,哪个人得什么病,在吃什么药,聂立志都非常清楚,可以说就是一本活的“健康档案。”
建议深化“家庭医生”
几年前,因为回迁,聂立志住进滨湖康园小区,也从一名乡村医生,变身社区责任医生。而这,也正是医改过程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角色转变最典型的缩影。
不得不说,新医改形势下,随着日渐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农村由最早的缺医少药到现在的疾病防治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新农合保障的覆盖人口日益扩大。
对此,聂立志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见证人,更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不仅让老百姓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让聂立志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最喜欢看的就是专题片乡村医生,片子里讲述的,我全都经历过,很有感触。”聂立志告诉记者,看着如今医改的深入,他非常希望能够深化“家庭医生”这个概念。
他说,一个医生取得病人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
“如果能让每个家庭医生负责一片区域,没事儿就上门跟居民聊聊天,查查血压,相互之间增进了解,慢慢地建立信任感,医生也就能对每户人家的身体健康情况都了如指掌。”